首页 实时讯息
《陕西面花艺术考察与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现实回响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4 10:22:00■李东风

《陕西面花艺术考察与研究》作者:张娜,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上接阳光报7月10日16版)
在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方面,著作强调陕西面花技艺的社会传承、保护绝非博物馆式的封存,核心在于“活态传承”。这需要多方合力,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建立传统技艺与市场经济的交流平台。同时探索在保持核心文化基因与工艺精髓的前提下,开发符合当代审美与实用需求的新产品、新场景,让面花真正融入现代生活,焕发经济活力。
在文旅融合与产业赋能方面,张娜前瞻性地指出,面花作为极具辨识度的文化符号,是驱动地方文化产业的宝贵资源,汲取多方经验,结合自身进行改革,打造非遗体验游,开发特色文创产业链。面花艺术可以成为带动乡村旅游、促进文化消费、赋能区域经济的重要引擎,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在坚定守护面花核心文化基因的前提下,鼓励进行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探索,包括开发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文创礼品、设计适用于高端文化宴席或节庆活动的主题面花。创新的目标,是让面花艺术真正“活”在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焕发新的审美吸引力和经济活力,使传承成为一种可持续的内在需求而非外部强制。
张娜以前瞻性的眼光指出,面花作为陕西极具地域辨识度和文化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是驱动地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宝贵战略资源。她主张积极借鉴国内外非遗成功活化案例的经验,并结合陕西本土实际进行创造性转化。
在面花特色浓郁的区域(如合阳、大荔、韩城等),规划建设集展示、体验、研学、休闲于一体的非遗主题村落或工坊。游客可亲身参与面花制作、了解其文化内涵、体验相关民俗活动(如婚礼、寿礼等模拟),形成深度文化沉浸游。
整合设计、生产、营销资源,开发系列化、品牌化、高品质的面花主题文创产品。支持乡村合作社或小微企业参与产业链,带动地方就业和增收。促进策划举办以面花为主题的文化节、艺术展、技能大赛等,吸引人流,提升区域文化影响力。将面花艺术作为地方文化名片进行整体包装和推广。
进行深度融合,尝试跨界多元合作。通过文旅深度融合与产业化的有效路径,面花艺术可以超越单纯的保护对象,转化为带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促进文化消费升级、赋能区域经济(尤其是县域和乡村经济)的重要引擎。最终目标,是实现文化保护传承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与共生共荣,让承载着古老智慧的面花,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既守护文化根脉,又造福当代民生。张娜的思考,为面花乃至同类非遗项目的未来,指明了充满希望也极具挑战的实践方向。
《陕西面花艺术考察与研究》的厚重价值,远不止于对一项具体非遗技艺的详尽记录,借助“礼馍”为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添砖加瓦。在中华民族致力于伟大复兴、呼唤深沉文化自信的时代节点上,张娜的著作犹如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理解中华文明底层逻辑与精神特质的一扇门。
陕西面花,这团由最普通的麦粉与水幻化出的艺术,承载的是周礼的秩序精神,是远古图腾的神秘崇拜,是农耕社会对生命繁衍的礼赞,更是乡民百姓对天地人生的朴素哲思与情感寄托。它以其最日常的存在方式,诠释了何谓“百姓日用而不知”的道理。张娜以五年心血凝成的这部著作,不仅是对一项濒危技艺的学术抢救,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一次深度解码。它有力地证明,真正的文化自信之“根”,深植于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生活实践与创造之中。当我们凝视一个“虎馄饨”的威猛造型,或品味一个“囫囵馍”的圆满寓意时,我们触摸到的,是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图谱。守护并活化如面花这样的文化瑰宝,就是在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筑牢民族复兴伟业不可或缺的文化根基。(完)
相关文章:
- 《陕西面花艺术考察与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现实回响 07-14
- 榆林:“黑色资源”与“金色田野”共生演进 07-12
- 陕西移动延安分公司:筑牢暑期网络防线 守护红色旅游体验 07-12
- 尹弘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 07-12
- 晚潮|温州南行:师生、旅途与岁月的馈赠 07-11
- 杜占元:发挥青年优势,推动文明互鉴与文化传承 07-11
- 霍启刚,有新身份! 07-10
- 泌阳县马谷田镇河南村:党建引领乡村治理 书写振兴新篇章 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