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实时讯息

​供给侧努力促消费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07:22:00    

潮新闻客户端 卓勇良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其中强调“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这让我想到3月初去福建政和的经历。这是一个紧挨我省庆元的山区县,1700平方公里,平坦地仅占7.7%,发展条件逊于庆元。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那里的竹制品产业令我大开眼界。

我曾长年出没于丽水一带,多次调研庆元、景宁等地的竹制品企业、竹农及乡镇政府,自诩对这一产业有所了解。然而在政和县的竹制品企业,是我在浙江未曾见过的一种情形。他们不仅像浙江企业一样生产竹炭、竹制用具、竹制工程用材等,更生产全套全系列的竹制家具,包括机关、酒店、商店等使用的桌椅、沙发、柜子、地板、装饰用器材等,设计精巧,工艺考究,价格亲民。

尤其是引进境外著名设计大师,加之以极具美感的高端产品促销。当地政府机关还身体力行,讲台、桌椅、沙发及吊顶等都是竹制品,我住的酒店也主要用竹制家具。我在车间看到,板材外购,流水操作;工人专心忙碌,半成品堆满;货车停在门口,销售应该不错。

创新是促消费的本原,引领和扩张消费。40年前读萨缪尔逊《经济学》,有一段话记忆犹新,意思是企业一大功能就是创造大众名牌,如让原本只有少数贵妇人才穿的尼龙丝袜,女工们都能穿上。圆珠笔在上个世纪30年代刚发明时10美元一支,相当于目前160多美元,然后多次创新,终成典型的大众用品,随手可用。

供给自行创造需求,这是学界颇有争议的萨伊定律。但如理解为供给内嵌创新,创新是供给隐含的当然前提等,则显然是一个比较完善的概念。长期而言,创新是使消费者有钱消费的根本途径。我1981年在宁波东门口四明大药房,站在柜台外看着柜台里900多元一台的冰箱,想想自己的工资,觉得这冰箱是如此遥远。没想到后来体制创新促进产业和技术创新,冰箱四五年后进了我们家。

促消费将促进企业增销及增聘员工,这就将提高全社会人均收入,提升消费能力。我们家一位表妹,发现家具出口企业都有压库的尾货,于是她四处搜集,库房式经销,创办一家专门销售这类家具的公司,让消费者有了以适宜价格购买欧美家具的选择。彼时恰值房地产火爆,一度开出五六家门店,有员工百多位。

营销促进消费,架起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因为信息不对称,消费者买不到心仪商品,企业也不知消费者需要何种产品。显然,加强和优化营销或有促消费奇效。我去年调研一家很好玩的企业,创始人用从德国学来的技术生产地源热泵,用变频技术供热制冷,低噪音、无排放,热效率和性价比高。这么好的产品,销售不温不火,有点可惜。

营销的一大目的,是让客户熟知产品独特功能而慷慨解囊。我当时觉得他们家产品一个重要特点,是能安装在每栋楼的地下室,集中供热制冷,替每户省下三四平方米的设备阳台,抵消使用这个机器增加的费用,同时消除噪音滴水,改善窗户景观,加强通风、美观立面等。营销还需取悦消费者,集成电路1958年发明后,这东西“需要一个市场”的烦恼接踵而来,硅谷的企业家和工程师们很快认识到,他们最终还是将依靠民用市场,乔布斯等千方百计“拍消费者马屁”,这才有了一波又一波的电子产品大消费。

服务是当前促消费的短板,消费自家产品的铁粉是靠服务养成的。产品在其创意和设计阶段就应有服务意识。我有一把剃须刀,电源插头极难拔出,这也是一些电器产品通病,厂家居然都没想到要改进。我交往了10余年的相机店老总小江,前几天跟我说,当下销售不旺,但他们家春节后,销售额同比增长1.7倍,诀窍就是服务。一次,一对老夫妻进了好几家店后来他们这,夫妇俩穿着简单,言语朴实,店员一如既往热情接待,最后成交一台万元相机。

“服务不能赚钱为先,要热情专业,排忧解难为先。”小江跟我说。

李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破解消费供给的结构性矛盾,更加注重以高质量供给引领需求、创造需求”。当前亟需增强供给侧的创新、营销和服务,增强其促消费的功能,解决消费促进中的体制缺失,以及解决消费促进的源头受制、途中遇堵、终端较弱等问题。对政府来说,这方面有很多工作要做,关键是要“用心”。

做好“大车店老板”。区域经济有点类似于北方的那种大车店,企业如觉得您还不错,就会进来投资办厂;如觉得您不如人意,轻则影响生产经营,重则走人,这就会导致促消费的供给侧缺失。政府及有关部门就要像在“大车店”门口吆喝的“老板”一样,实时获悉,灵活出招,当场决策,依法依规解决问题于第一时间和第一线,高效率增强企业活力。

“无事不登三宝殿”。对企业来说,最好的政府是如影子般的存在。既感觉到头上悬有依法监管的达摩克利斯剑,又不会觉得政府绊手绊脚,三天两头来找他们;但,又会在企业有需要时,像超人一样由天而降,及时帮他们协调纠纷、解决难题、提供支持。

“好事做到底”。这是我们这一带的俗语,意思是做一件好事要全心全意,不能额外要求且半途而废,否则不如不做。最近一位企业家朋友专门打电话过来,说是有关部门出了一个蛮好的增加企业利益的政策,但又附加要求,导致实施起来有难度,令他们疑窦顿生。“这政策究竟怎么回事?”朋友问我。这种让政策打折的事,比较值得商榷。

(卓勇良,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