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县域富民产业: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14:42:00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积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壮大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县域富民产业,突出表现为县域范围内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在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方面发挥着“枢纽”的作用。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与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和必然选择。
1.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具有多重现实价值
县域富民产业是以县域为依托,整合各类资源构建的综合性产业体系,旨在实现促农增收致富、繁荣县域经济、推动城乡融合等多重目标。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是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进入新阶段背景下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载体和切入点,对于激活县域发展比较优势、扩充县域就业容量、增强共同富裕带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不是村庄振兴,其本质是县域范围内的全面振兴。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是资源硬性约束条件下的必然选择。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针对“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作出专章部署,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等多重要求。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既要有一定的经济规模,不能太小、太散,也不能离乡村太远、失去联农带农的作用。一方面,县域是发展富民产业的适宜经济单元,已经具有相对系统的金融、市场、物流、保险等社会经济服务体系,具备一定的人口和消费规模,同时有一定的人才等要素集聚,是城乡要素配置的“枢纽”,在承接城市经济要素转移、下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另一方面,县域是发展富民产业的适宜行政单元,县域空间囊括了中国绝大多数的乡村,贴近乡村,是最有利于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和发挥城乡融合发展效应的实践单元。发展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有利于扎实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系统性提升县城在拉近城市与乡村距离、聚散关键发展要素、引导公共服务资源下沉等三个方面的节点功能,通过体制机制变革充分发挥县城、小城镇与乡村的近距离优势,实现资源要素的充分互动及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充分共享,实现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县域富民产业不仅要促进县城的就业吸纳能力和联农带农能力提升,还与县城的公共服务与福利供给能力紧密关联,县域富民产业壮大将持续提升县城的人口吸纳和服务能力,促使其吸引更多流动人口落户,有利于县城进一步拉近乡县距离、城县距离,实现更多、更密集的城乡要素流动,进而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点任务之一是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有利于倒逼县域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一方面,发展县域富民产业要求县城提供公共服务配套,有利于促进县城强化自身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与福利供给,通过降低居民生活成本,吸引企业、人才要素集聚。另一方面,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有利于县城做大蛋糕,聚焦具有迈入中等收入群体潜力的农民工群体,在发展富民增收产业的基础上,打破制度桎梏,打造“安居”县城,吸引农民工定居县城实现“乐业”。
2.发展县域富民产业需要找到差异化路径
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县域拥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地理区位与社会经济条件,这要求县域富民产业发展模式需走多元化、差异化路径,培育独具特色的新产业新业态。
因地制宜推动传统特色产业加快升级。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全国有两千多个县,都在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产业雷同、小而全、一哄而上、产业质量不高、行政大包大揽等产业发展问题;也容易出现与当地农产品、劳动力关联不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做好优势产业的谋划选择至关重要,一旦产业谋划方向失准,就可能导致产业失败,丧失联农带农能力。为此,要立足县域、发挥自身的特点、开发利用好县域乡土资源尤其是农产品。在此基础上,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延长农产品的价值链,打造县域农产品公共品牌,建设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总体而言,县域富民产业一般以初级农业产业为基础,其发展壮大必须经历向第二、第三产业的延伸。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发展,为农产品加工升级带来了更多可能,传统特色产业模式正在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国县域传统产业多种多样、各具特色,为县域富民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资源禀赋基础。
积极拓展创新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壮大县域富民产业,还需要前瞻性布局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有条件的地方,要适度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康养、运动体育、仓储等产业。例如,贵州抓住互联网机遇,将“村BA”与当地乡村少数民族在每年农历庆祝收获时的聚会习俗相结合,将互联网的热度转化为县域文旅产业的品牌知名度,实现了县域旅游产业繁荣发展,达到了产业富民的效果。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台盘乡台盘村仅在2022年夏季“村BA”比赛期间接待游客就多达4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154万元,而该村所处的台江县在2020年才刚刚摘掉“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再如,浙江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农业产业,当地特色小镇产业涉及基金、袜艺、红木、旅游与艺术、新能源汽车、美妆等多种新业态。还有一些县抓住数字农业发展机遇,通过建立无人机飞手团队,完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同时发展低空经济,既为县域富民产业提供了服务保障,也拓展了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新业态。可见,发展县域富民产业需要探索发展新兴业态,将新产业新业态转化为县域富民产业发展的引擎,通过进一步壮大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家力量,提升县域富民产业带动辖区镇村经济发展、居民增收的能力。
3.发展县域富民产业需要激发更多活力
近年来,各地通过特色产品种养、农产品加工升级、新产业新业态培育等多种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未来,面向部分地区县域富民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产业雷同、营商环境有待优化、发展瓶颈制约等问题,需要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精准谋划,以问题为导向突破产业发展瓶颈,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广袤乡村在富民产业蓬勃发展中的生机与活力,真正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
坚持问题导向,为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创造环境。发展县域富民产业不应简单地停留在县办产业,重点在于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创造优良的营商环境和创业发展条件,为县域内的市场经济主体壮大和发展提供场域和平台。在发展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的过程中,每个县的产业发展瓶颈不尽相同,有的是人才、有的是信贷、有的是土地,政府部门要耐心细致地做好产业的培育工作,找准支持产业发展的发力点。应树立“接诉即办”意识,通过打造数字化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广泛收集全县范围内市场经营主体数据信息和生产诉求,在一些农业产业经营主体面临经营难题时及时协助其联系农业农村部门下属研究单位专家帮助解决。此外,政府还可以基于政务服务应用汇集的数据为富民产业重点企业画像,前瞻性分析企业经营面临的瓶颈,送服务上门,确保县域富民产业经营主体诉求实现“未诉先办”。政府部门在谋划县域富民产业时,还可以借助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为县域引入富民产业规划专家团队,因地制宜谋划优势产业。例如,在谋划优势产业时,可以借鉴农业职业经理人制度,为县域农业部门聘用专业的产业规划师,帮助政府深入分析市场数据,了解特定产业在全国范围的发展情况,完成优势产业、优势农业产品品种的选择工作。
建好联农带农机制,增强农民主体性。实现县域富民产业可持续发展壮大,还需要做好联农带农文章。既要看到富民是县域产业的底色,把联农带农作为县域富民产业发展的一个基本原则;也要看到县域内的劳动力潜在优势,可以积极引进发展劳动密集型、就业容量大的富民产业,实现劳动力的就地就近转化。近年来,我国很多县在县域农产品公共品牌建设方面卓有成效,比如,一些县把乡村文化产业做得风生水起,一些县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贸易和代加工产业,还有一些县引导本地居民结合庭院经济发展特色种养产业,在全县各乡镇选择庭院经济示范村、户,通过补贴鼓励其在自家农房前院建设竹制篱笆、葡萄架子,在前院闲置土地内种植兼具特色性、观赏性和实用性的林果品种。这些庭院农产品不仅为民居村貌增加了点缀,也丰富了乡村居民的食物选择,降低了其生活成本,激活了其持续维护乡村人居环境的内生动力,强化了县域富民产业的联农带农属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
(作者:左停,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相关文章:
- 茂名特产中东热销!多个重点项目在粤港澳大湾区对接国际市场 04-12
- 2025年五河县龙虾捕捞开市暨“全民健身”健步走活动开幕 04-11
- “哔哩哔哩公益春日山歌会”云南开唱 龚琳娜首唱新曲《等迷路的人听》 04-11
- 济南交警利用无人机开展空中巡查,2小时发现7起机动车违法行为 04-10
- 2025年“康养旅居在屏边”上海市宣传推介活动成功举办 04-10
- 这个广州“00后海归”不简单!扎根封开乡村创办家庭菜园 04-10
- 服务型制造成产业升级新引擎 04-10
- 遵义桐梓:古树老鹰茶焕发新活力 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