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深读|对话崖壁丹青触摸文化年轮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5 07:34:00
《福建日报》2025年4月5日第08版
核心提示
摩崖石刻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瑰宝。自唐代以来,许多文人墨客在福州留下大量摩崖石刻,这些摩崖石刻数量多、分布广、价值高,既是天然的书法艺术宝库,也是不可多得的文物史料,成为文化的“活化石”。
今天的人们,通过摩崖石刻,仍可与“石”空对话,知其所来,明其所往。如何让摩崖石刻“活起来”“会说话”,福州市迈开了保护摩崖石刻的第一步。今年3月起,《福州市摩崖石刻保护规定》正式实施,为福州摩崖石刻量身定制了“护身符”,并在全国率先将“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但经认定具有历史、艺术、文化等价值”的非文物的摩崖石刻也列入保护范畴。
有了这道“护身符”,福州摩崖石刻如何从静态保护走向活态利用,实现古今对话?《规定》实施一个多月以来,记者深入采访,寻找答案。

抢救性保护摩崖石刻
“你别看乌山还没有百米高,但草木葱茏、怪石嶙峋,为摩崖石刻提供了天然的场景。乌山摩崖石刻呈现字体多、文类全的特点,有着‘一座乌山,半部中国书法史’的美誉。”春光明媚,福州市鼓楼区园林中心党组书记、主任李建国领着记者逐一细品乌山崖壁上的“瑰宝”,连声赞叹。
据考证,乌山现存180多段摩崖石刻,字体分篆、隶、楷、行、草,形式有榜书、题名刻、纪游刻、记事刻、诗刻等。其中,般若台铭石刻年代最为久远,可谓乌山“镇山之宝”。它高近5米、宽近2米,由大唐大历七年(772年)著作郎兼监察御使李贡任职福州时所造、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阳冰所书,全文24字。李建国告诉记者,全国各地书法爱好者常为一睹“李阳冰”篆书的风采慕名而来乌山。
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乌山摩崖石刻却是另一番景象:经千年风雨冲刷、山洪洗礼,有的被建筑物掩盖,有的埋藏在土方下,有的被人为过度拓印、恶意涂鸦……这些对摩崖石刻的伤害,令人揪心。
“很多珍贵的摩崖石刻是从垃圾堆中抢救出来的。”寿山石雕刻师、长期为摩崖石刻做养护的陈光波说。前几年,他徒手从建筑垃圾中刨出不少“新”的摩崖石刻。其中就有现存于乌山顶的“寿”字石刻,因字形瘦长,意为“长寿”,成为市民游客登顶乌山的热门打卡点。
由“寿”字石刻旁沿阶而下,凌霄台旁侧两块巨石上,赫然出现北宋福州知州事柯述所作“大宋福州社坛铭题刻”。铭文写道:“后牧民,天乃食。维社稷,作稼穑。风雨雷,赞生殖。协时日,祭有秩。后之人,敬勿斁……”提出了巩固江山社稷、发展农业生产、敬畏大自然的理念,表达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愿望,同时还发出“为民祈报,政莫先焉”的执政宣言。
“这是目前全国现存极少的、刻在崖壁上的社坛铭。如果当时没有整治乌山环境,没有专门开一条路过去清运垃圾,崖壁上的石刻恐怕难以显露。”李建国说。
2020年,福州市委、市政府启动乌山历史风貌区保护修复提升二期工程,对乌山进行改造,还绿于山、还山于民。拆除违建、修复山体、补植绿化、新建凉亭……这些举措让乌山摩崖石刻重见天日、重焕光彩。
不只乌山,福州针对摩崖石刻集聚的于山、鼓山、冶山等地也开展了一系列摩崖石刻保护工作。逐渐地,人为破坏、损毁摩崖石刻的行为鲜有发生。但系统保护的措施和法规还未形成,专门保护福州摩崖石刻的法规亟待出台。
时间来到2024年初,在福州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上,高洪义等47名福州市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制定《福州市摩崖石刻保护条例》的议案被采纳。福州市人大常委会及时启动立法工作,并成立了专班。经多次实地调研、召开多场论证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法规草案臻于成熟。
一年后,一部专门保护福州摩崖石刻的法规正式面世。2025年3月1日起,《福州市摩崖石刻保护规定》正式施行。法规具体规定了要全面普查登记福州现存摩崖石刻、建立信息数据库、建设展示馆和数字化展示平台、鼓励开发和经营摩崖石刻文创产品和旅游项目……
“这部法规虽然体量不大,共33条,但突出保护重点,强化全面保护,体现了一手抓保护管理、一手抓活化利用的立法导向。”福州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主任郭春曦在相关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3月28日,法规实施即将满一个月,记者再见陈光波时,他正在给乌山上的摩崖石刻“梳妆添彩”。只见他爬到高处,用毛刷清理掉石刻凹槽里的杂物,轻蘸颜料重下笔,认真细致地描红。“摩崖石刻描红,不是简单地上色,篆、隶、楷、行、草各有特色,要把每一个字揣摩透了才可以下笔,对古文字要有一定的理解。”陈光波告诉记者。
数字化修复重现历史刻痕
3月25日,记者来到腾众新锐(福建)科技有限公司。“今天永远是未来最新的一天。保护摩崖石刻就要与时间赛跑,抢救性地留存更优版本。”公司总经理李宁说,除了暴雨天,团队几乎一年有300天在野外,当天就有两个团队分别在鼓山和马尾区户外作业。
李宁介绍,经过长期自然风化,有的摩崖石刻上的字迹逐渐模糊甚至消失,为考古研究带来困难。让专家“看得见”,是保护摩崖石刻的第一步,也是开展文史研究的关键一步。
她用电脑分屏展示了一段摩崖石刻肉眼所见和数字化修复对比图,结果令人震惊。几乎无法用肉眼看出字迹的摩崖石刻,通过技术手段处理,不仅能看清字,连书法力度、刻痕深度、龙纹鳞片都一目了然。
“这块4米高的乌塔碑,我们用超高清设备照扫了3天,花一周技术修复实现了显像。”李宁介绍,《敕贞元无垢净光塔铭》碑,位于乌塔西南侧,是唐贞元十五年(799年)福建观察使柳冕为德宗祝寿祈福建净光塔而打造,碑额左右刻有螭,碑下有龟趺负载,是福建省保存最早的碑刻。

李宁接连展示了多张摩崖石刻数字化修复效果图,包括乌山“海阔”“天空”巨幅摩崖石刻的未解身世之谜——落款署名是谁?在电脑上,记者清晰看到“天空”石刻右上角,被抹去的刻痕上呈现“靖南王题”四个字。
科技让每一道历史刻痕变成可追溯的时光年轮。它是如何将肉眼“不可见”变成“可看见”?
“我们通过混合算法、拟合、剔除,将摩崖石刻表面的纹饰和文字的清晰度修复提高,最高可实现60%~80%,展示肉眼看不到的信息。”李宁说。
唤醒沉睡千年的摩崖石刻,让专家“看得见”还不够,李宁说,他们立志要让石刻“会说话”,走进公众的视野和生活,让公众也能“看得懂”。
她向记者展示了另一项关键技术——石刻数字渲染展示应用。光标在电脑屏幕自上而下逐字移动,石刻上的篆书字体自然转译为简体汉字,轻松读取内容。“因为石刻上的书法字体多样,公众释读和理解存在困难,通过训练AI识别,直观转化为简体字,有利于大众传播。”
为了方便公众进一步释读,真正实现摩崖石刻传播到千家万户,李宁团队将全省采集到的1万多件摩崖石刻本体多维数据,结合其历史文化背景信息,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融媒体视觉表达技术,对其关联的文化背景空间进行数字再现。

“我们希望能尽技术所能,做到更清、更明、更全地展示摩崖石刻,最终达到传播的目的。”李宁透露,目前团队正在建设福建省金石数字版本馆,力求在全国石刻文物保护还未建立元数据解决方案和规范时,率先做出标准样板,提升后期摩崖石刻数据展示、检索、联想交互的统一性和示范性。
“数字化保护对摩崖石刻的保全、展示和传播是非常有效果的,我们的摩崖石刻能够让更多人感受到它的魅力。”闽都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林山如是说。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傅柒生表示,科技参与文物保护是方向,重视引入先进科技手段,对文物进行无损高清扫描、建模、拟合修复数据处理,可让每一道裂痕都成为可追溯的时光年轮,用科技磨平时间的褶皱。
福州现存摩崖石刻文物171处,其中57处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包括2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据福州文史专家黄荣春考证,目前福州五城区(鼓楼、台江、仓山、晋安、马尾)内的摩崖石刻总数超过1500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摩崖石刻正不断被发现,总数持续被刷新。
古人“朋友圈”
点亮今人“朋友圈”
3月19日中午,记者在乌山脚下偶遇一群“摩友”,正在热烈讨论一张“新”发现的残存的摩崖石刻拓片。“可以看到‘丁酉春日’四个字。”“这边是不是‘同游’两个字。”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吃力拼凑,试图找到内容线索。
“‘摩友’即‘摩崖石刻发烧友’,就是对摩崖石刻着了‘魔’。”一位“摩友”向记者调侃道。福州“摩友”数量不多,但几乎都是文史专家、考古专家、书法家,对福州现存大多数摩崖石刻的年代、题写者、内容释读信手拈来。他们中有的单兵作战每周“考古”古村古道,有的团队作战不定期探访名山名刻。
福州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张浩清是“摩友”之一,他对摩崖石刻“着魔”始于从乌山上元朝官员李世安的题刻里读出了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味道,从此一发不可收。他告诉记者,自己曾带着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去开封寻访北宋汴京城的繁华,可惜故都已深埋地底近千年,遗存下来的文物也只有繁(婆)塔、铁塔……但在今天,我们在城内的乌山、于山,很轻松就能与宋朝70多幅石刻、上百位宋代名儒显宦对话。

“石上有历史、文学、哲学、书法……南宋著名词人刘克庄曾在道山亭下发出无尽感叹:‘城中楚楚银袍子,来读曾碑有几人?’今天,我们期待更多城中人,登乌山、于山、鼓山,访碑读刻,登山增慨,抚故实而有感焉!”张浩清说。
千年石刻焕光彩,文化传承照古今。2024年福州两会期间,福州市政协委员卢为峰就曾提出要加大对乌山摩崖石刻的研究力度、在乌山择地建立“诗林”等建议。他认为,古代许多名人登乌山咏怀,或在乌山结社联吟等,留下许多诗文名篇,建议在乌山择地建立“诗林”、诗廊及沿途导览牌、宣传栏等,彰显乌山文化底蕴,增加新的乌山人文景观。

以石为媒,古人“朋友圈”走向国际化。3月29日,为期3个月的“墨韵鼓山 石刻千年”鼓山摩崖石刻主题文化活动启动。“鼓岭之友”穆言灵、富品德后人苏珊母女以及海内外书法名家、爱好者等共同参与文化展示、临摹大赛、研学等活动,品读碑刻的历史故事,跨越时空与先贤对话。
当看到鼓山摩崖石刻名作品“山水知音”“忘归石”时,穆言灵仿佛找到了共鸣,兴奋地用英文逐字翻译给苏珊母女。“这是个美丽、神奇的地方。”苏珊说,能亲眼看到百年前历史照片里的风景和保存至今的石刻,她感到非常神奇和兴奋。现场,穆言灵还拿起毛笔,写下“慈”字,用自己对友爱、情谊的理解,解读出中文的浪漫——“这就像两个孩子,抱在心的怀抱里。”
“古今中外,面对同一片山水,我们的欣赏喜爱是一样的,对人生的感悟更是共通的。”作为“鼓山摩崖石刻推介人”,林山认为,这就是众多摩崖石刻所组成的“朋友圈”珍贵所在。

记者手记
以科技为钥,打开“石”空大门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历史。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期间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
正因为较好地处理了“古与今”的关系,福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发展中得到保护,在保护中得到发展”,正焕发愈加夺目的时代光彩。
随着《福州市摩崖石刻保护规定》的正式实施,保护文化“活化石”,立法只是开始,科技成为关键手段之一。
采访中,透过科技之眼,记者感受到了“一眼千年”。借助科技之手,不仅能够抚摸到文化脉动,无需专家学者断句、释读,大众也能像读白话文一般读懂唐代碑刻内容。让大众能看懂文物“说的话”,理解其中的历史价值,将进一步增强大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作为文化的“瑰宝”,福州摩崖石刻不应囿于小众的热爱,更应走进大众的视野,被理解、被喜欢。记者在采访中欣喜地看到,福州市正借助科技力量抢救性保护和活态利用摩崖石刻,积极探索大众共同参与保护的实践路径。
科技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石”空大门,揭开了历史面纱,实现了古今“朋友圈”的交融与碰撞,“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变成现实。
来源:福建日报
相关文章:
- 早AI大众|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28人;美股继续暴跌 04-05
- 深读|对话崖壁丹青触摸文化年轮 04-05
- 闪电评论 | 从“心”出发,让清明祭扫绽放文明新韵 04-04
- 莆田工会搭建新平台 两岸农特产品“驶”入高速服务区 04-04
- 以军空袭加沙地带南部汗尤尼斯 致10人死亡 04-04
- 滴滴顺风车疑似系统崩溃,客服:已接到反馈,紧急处理中 04-03
- 探索千年蜀道 领略非遗魅力——贾和普眼中的广元非遗 04-03
- 这个美国小伙儿拿到了“中国绿卡”,自豪称这儿是第二故乡! 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