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常识

天镇县属于哪个市(山西省天镇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30 09:04:25    

天镇县位于山西省最北端,地处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东临河北省怀安县,西接山西省阳高县,南毗河北省阳原县,北楔内蒙古兴和县,素有“鸡鸣一声闻三省”之称。天镇县是国家级出口小杂粮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县、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和省级农产品外贸转型省级基地。

历史沿革

据旧志记载:县地在西周属代国。

春秋时,部族北狄人居住。

战国时,初期属代国延陵邑;其后,赵襄子元年(前457属赵国代郡延陵县。赵孝成王18年(前248)遣大将延陵‘钩从相国信平君(廉颇)助魏攻燕,遂在今北川新平堡一带置延陵邑。

秦属代郡延陵县地,属代郡。

西汉,高祖六年(前201)为代郡阳原,延陵县地。

东汉,为延陵乡,属代椰当城县。

三国时属魏。黄初元年(220)属幽州,嘉平五年(253)后为鲜卑族占有。

晋元康五年(295)入鲜卑族封地。十六国时,地先后归后赵、前秦、后燕。

北魏置琦城、和堆城、石虎城。天兴元年(398)属司州,为畿内地。北齐、北周为北恒州郡云中县地。

隋为马邑那云内县地。大业三年(607)为突厥占据。

唐贞观五年(631)归安边郡云内县地。其后设天成军。乾元元年(758)迁来横野军,仍称天成军,

五代时期,后唐为天成军。后晋属大同府蔚州地。天福三年(938),石敬瑭赂幽、涿、蔚等十六州,遂入辽。为契丹族占据。

辽初为大同军节度使蔚州地。重熙十三年(1044)设天成县,属大同府。

金设天成县,属大同府。

元朝称天成县。中统二年(1261)前属宣德府,是后归兴和路。

明洪武四年(1371)改属大同府,不久废。二十六年(1393)置天成卫。正统十四年(1449)镇虏卫迁至天成卫,二卫同治,属山西行都指挥使司。

清顺治三年(1646)并天成卫、镇虏卫,称天镇卫。雍正三年(1725)改制天镇县,属雁平道大同府。

民国元年直属山西省。3年(1914)属雁门道。16年(1927)直属山西省,为二等县。26年(1937)属山西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34年(1945)9月,共产党成立天镇县人民政府,属冀晋一专区。35年(1946)10月成立共产党兴(兴和)怀(怀安)天(天镇)联合人民政府;同年国民党恢复天镇县政府,属山西省第十行政督察区。37年(1948)元月,共产党成立天(天镇)阳(阳原)县人民政府,3月改为天镇县人民政府。8月国民党天镇县政府消亡。1949年元月属察哈尔省察南行政公署。

1952年复将天镇县划回山西省,属雁北地区行政专员公署。1958年合入阳高县,称阳高县,属雁北地区专员公署。1961年4月,分治,恢复原建制,属晋北专署;7月属雁北专区。1968年属雁北地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属雁北地区行政公署。1993年5月29日,县政府奉命向省、市打报告,要求划归大同市政府管辖。同年7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雁北地区合并大同市,组成新大同市。天镇县始属大同市政府管辖,县原区划不变。

行政区划

民国7年(1918)实行区村制。次年,全县分4个行政区、48个编村、4个编街,辖273个实村,841个民闾、8个商阊。

23年(1934)分4区4街、106个主村(即105乡1镇)、171附村、565阊、2822邻。是年,全县有341个自然村。26年(1937)9月全县一区治驻天镇城,辖40主村、65附村、203闾;二区区治谷大屯村,辖19主村、63附村、94间;三区区治马家皂,辖34主村、13附村、121阊;四区区治新平堡,辖10主村、30附村、45阊。天镇城辖4街77间。34年(1945)9月,共产党天镇县人民政府下设7个区。一区治驻天镇城,辖19村;二区治马家皂,辖40村;三区治水桶寺,辖36村;四区治米薪关,辖29村;五区治谷大屯,辖32村;六区治砖窑,辖49村;七区治新平堡,辖17村。是年,小盐厂、东太保、西太保、芦子屯、火烧岭、上庄6村划归阳原县;东马营、西马营和东双寨分别划给阳高县。同年10月,国民党天镇县政府下辖4个行政区、143村。

36年(1947)1月,共产党天(天镇)、阳(阳原)、怀(怀安)联合县,驻姜后屯村,划13个区。

37年(1948)3月,成立县人民政府,暂驻季冯窑,10月移治天镇城,划7个行政区,辖346个自然村。张小堡、刘泉庄、贺家窑及西枳儿岭复归本县。

1949年4月,咸水皂、西嘴坡、嘴儿图、王汉庄、康石庄、大石庄、东福地、西福地、二分滩9村及拣花堡、王府庄分二次划归阳原县,将西枳儿岭划归怀安县。同年12月,划入怀安县的南高崖、大庄科、殷家窑、小十字河、南井沟、李家窑、冯奈庄、大平沟、车道沟、陈家洞、王会庄、高家寺、耿家梁、曾家岔、宋家窑、大台子、木家河、阳坡、南沟、大老沟、乔家窑、左所沟、台家坪、册龙沟、水眼梁、东辛窑、赵家窑、马家沟、草沟、李家梁、东减昌沟、黄土岭、阎家梁、水冲口、黑石沟、水岔湾、庙沟、大西沟、西减昌沟、董家沟、雀儿坪、水村、黄草岩。

1950年元月,全县划分为6个行政区。一区治城关,辖23村;二区治马家皂,辖41村;三区治南河堡,辖69村;四区治新平堡,辖31村;五区治谷大屯,辖62村;六区治张西河,辖42村。是年有行政村215个。

1954年划乡,全县共分城关、大营盘、新平堡、辛庄子、常胜山、五里墩、史家窑、瓦窑口、永嘉堡、砖窑、夏小堡、白羊口、水磨口、谷后堡、盛家庄、张西河、水桶寺、朱家屯、鲍家屯、姚明庄、于八里、东沙河、刘家庄、三十里铺、兰玉堡、孙家店、南河堡、滑家沟、油房窑、顾家湾、胡家屯、阎家梁、谷大屯、姜后屯、孙家河、韩家梁、范牛坊、安家皂、杨家窑、高南庄、大庄科、西黑石、小井沟、南高崖、薛辛窑、马家沟、贾家屯、上阴山、赵家沟、左家屯、范家庄、柳子堡、袁家皂、定安营54乡和城关镇。

1956年撤销常胜山等35乡,增设11乡,全县有30乡1镇。

1958年3月,又裁并为27乡1居委会。同年8月,政社合一,27乡仍划为27个人民公社;10月与阳高县合并。1959年3月,境内有新平堡、逯家湾、谷大屯、马家皂、南河堡、张西河、米薪关、天镇8个公社147个管理区239个大队。

1961年4月恢复县建置,原境域不变,有1镇8社,即天镇(城关)、谷大屯、米薪关、马家皂、新平堡、逯家湾、张西河、南河堡、安家皂。嗣后又调减安家皂;改天镇镇为城关人民公社;增南高崖、谷前堡、贾家屯、赵家沟、孙家店、三十里铺6个人民公社。下辖240个生产大队。城关公社设1个街居委会。

1962年1月调增东沙河、将军庙、宣家塔、大营盘4个公社。此时,全县分18个人民公社,1个居委会。辖262个大队,946个小队,4个街居委会。

1971年7月,马家皂人民公社所属右所窑、张家窑、龙池堡、东一柳营、安家皂、冯家窑、袁家皂、温小堡、枪架营、兴隆堡、马家皂、同庆窑、顾家营、西一柳营、东要泉、定安营16个自然村划归阳高县。斯时,全县划17个人民公社,辖211个大队,840个小队(357个自然村)。

1981年2月调设城关镇,下辖5个街居委会。全县分17个人民公社1个镇,辖270个大队、947个小队、5个街居委会(357个自然村)。

1983年县划分有城关、谷前堡、三十里铺、孙家店、南河堡、东沙河、米薪关、贾家屯、将军庙、赵家沟、谷大屯、南高崖、张西河、退家湾、宜家塔、新平堡和大营盘十七个人民公社和城关镇。辖二百七十个生产大队,三百五十七个自然村,五个居民委员会。全县总人口有一十七万五千六百九十一人,其中农业人口一十六万三千三百一十三人,非农业人口一万二千三百七十八人,汉族为主。

1984年有5镇13乡,辖270个行政村,5个街居委会。(320个自然村)。1987年城关乡更名鲍家屯乡,次年12月撤销,所辖4街居委会11村归城关镇。

1990年全县分5镇12乡、271个行政村、5个街、辖320个自然村。

1992年全县271个行政村降为269个。是年有新平堡镇拐子沟、达家窑2个行政村,分别归入常胜山村管辖。

1997年,全县269个行政村再降为267个。有家湾镇毛沟、贾家山2个行政村,分别归入砖窑、朱家沟村管辖。

2000年,全县有行政村267个,居民委员会5个,分属5镇12乡。

2001年3月,乡(镇)行政机构改革,全县17个乡镇合并为11个乡镇。将大营盘乡归入新平镇,宣家塔乡归入逯家湾镇,东沙河乡归人南河堡乡,孙家店乡归人三十里铺乡,谷大屯乡归人米薪关镇,将军庙乡归入贾家屯乡。城关镇更名玉泉镇。同时省废大营盘、宣家塔、东沙河、孙家店、谷大屯、将军庙6个乡建制,重组新乡镇建制。同年合乡并镇后,对山庄窝铺、生存环境恶劣的小行政村,进行合并。全县为5镇6乡,辖270行政村,兼居人自然村共302个村庄。

到2003年底,全县11个乡镇中,省废行政村50个。

2018年1月,阳高县马家皂乡划归天镇县管辖。

2022年6月,天镇县下辖辖5镇(玉泉、谷前堡、米薪关、逯家湾、新平堡)、6乡(卅里铺、贾家屯、赵家沟、马家皂、南高崖、张西河),172个行政村、16个社区;总人口160691人。

2023年全县总面积1716平方公里,辖5镇(玉泉、谷前堡、米薪关、逯家湾、新平堡)、6乡(卅里铺、贾家屯、赵家沟、马家皂、南高崖、张西河),172个行政村、16个社区;总人口15897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