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实时讯息

57城公共空间体验榜2024:空间里的松弛感,哪些城市能给你?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31 14:00:00    

城市公共空间 图/视觉中国

公共空间为谁而存在?城市为谁而设计?

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持续推出《57城公共空间榜2024》,呈现不同城市的公共空间体验感的情况,为人们安居的柔性选择提供一份参考。

榜单显示,前十名的城市中七座属于东部地区,而中西部为三座。呈现出当前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两大趋势:一是中心城市通过“空间再造”实现质量升级;二是都市圈内部通过交通互联、设施共享实现功能互补。空间治理智慧的持续迭代,从“增量扩张”到“存量优化”,从“有无”转向“质量”,以应对高密度的城市化挑战。

榜单不仅是空间品质的测评,更是区域发展模式的集中展现。东部沿海城市的创新实践、中西部重点城市的特色突破、都市圈内部的协同联动,共同构成了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多维图景。

购物中心越多越好?

消费发生的场所——消费空间,不仅仅是购物场所,还包括餐饮、娱乐、文化设施等,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费空间体验指数旨在寻找“好消费”的城市。该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别为上海、苏州、广州、深圳、北京、佛山、杭州、无锡、南京和青岛。这些城市因购物中心数量、消费者满意度两项指标进行权重分析后具备高体验感得分而领先。

作为全国首批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的一线城市,上海、北京、广州的表现并不令人意外。连续多年,不论购物中心的存量、增量还是销售额,上海、北京、广州的排名都强势领先。

从区域来看,“江浙沪包邮区”消费空间的体验值更佳,上榜城市更多。

各地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8366元,江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6173元,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8251元,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为54188元。其中,苏州(77500元)和杭州(76600元)等地的城镇居民收入处于高位。

在粤港澳大湾区,同样有高收入高消费倾向的广州、深圳和佛山,在榜上也位居前列。

纵观上述领先城市,一方面,城市经济越发达,则当地消费群体的消费实力越强,城市内消费空间的数量和增量、活跃度都会越好。与此同时,城市购物中心等消费空间的存在,本身也是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能够带动当地的就业和经济增长。

然而,购物中心并非越多越好。当城市购物中心的数量趋于饱和时,增量也会随之放缓。

研究团队认为,城市购物中心的数量与消费者满意度并非简单的正相关关系,而是呈现复杂的动态变化。单纯以“消费供给”的数量来衡量消费空间的优劣是不够全面的。

优质消费空间的关键在于“精准匹配需求”,通过业态创新、服务升级、文化赋能与技术融合,实现从“规模扩张”到“品质跃迁”的转型。

在消费者满意度得分中,一线城市深圳、北京、广州位列前十,排名相对靠后;而无锡、杭州、佛山、苏州、青岛等一众优质的二线城市排名较高,且满意度得分逐年呈上升趋势。

常言道,“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无锡、杭州、佛山在数量级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仍能获得高满意度,离不开“消费环境”“消费维权”两项指标的支撑。

城市购物中心数量的增长可能带来边际效应的递减。

当供给超越需求阈值,满意度将随着数量的增加而下降,一定程度上呈“倒 U 型”关系。消费者满意度受质量、体验、服务等因素影响。随着商业密度突破临界点,消费者对同质化空间的敏感度提升,满意度的边际效应逐渐减弱。

消费者需求已从单纯购物转向社交体验、文化消费与服务品质的综合感知。尼尔森报告显示,购物中心受欢迎指数呈逐年攀升的趋势,但消费转化率持续下降,反映“只逛不买”的社交属性增强。

部分一线品牌正探索在城市公园等公共空间开办品牌系列活动,如Miu Miu在中国三座消费代表性城市——上海、广州和北京开展沉浸式体验活动,吸引消费者打卡的同时,在城市公共空间内集文化、消费于一体,使其成为公园里的消费空间。

据高德地图数据,当前57座城市的购物中心总量已有11826座,部分城市出现明显过剩。头部效应加剧分化,北上广深营业额超 30 亿元的购物中心占全国半数,而三四线城市的空置率持续攀升。消费者的需求从“商品消费”转向“体验消费”,亲子娱乐、主题餐饮、文化 IP 等新业态成为新增长点。

全国购物中心接下来的发展趋势,在不同类型城市的存量和增量方面,将与当前一样,大致呈现从一线、新一线、二线、三四线城市递减的规律;整体数量大幅增长的可能性不大,但业态会迎来调整和创新。

哪些城市爱生活,哪些城市文艺范?

阅读与观影,持续重塑着城市居民的精神图谱。

公共阅读空间和影院为人们提供“集体独处”的场域。公共图书馆的藏书量和影院数量不仅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体现,更是衡量公共空间包容性和活力的关键指标。测算文化、娱乐资源的普惠触达,是设置该指数的初衷。

正如数据测算结果显示,上海、北京、深圳、广州,老牌一线城市仍在文化空间建设方面有着深厚优势。除了“经济基础”在决定“上层建筑”以外,它们有什么值得借鉴的经验?

上海与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在公共图书馆和影院建设中展现出不同的空间智慧。上海以“全域覆盖 + 精准服务”构建书香网络,形成 2 个市级馆、18 个区级馆、218 个街镇馆的三级体系,藏书量与纽约、伦敦等全球城市比肩。

北京则通过“地标性文化建筑 + 智慧赋能”塑造城市文化名片。2023 年开放的北京城市图书馆以800万册藏书量、世界最大单体阅览室和全自动化智慧书库,成为城市副中心 “森林书苑”。环球影城年接待游客超1200万人次,带动周边商业增值40%,形成“电影IP + 沉浸式消费”的空间经济模式。

上海市民通过“云书房”实现30分钟图书到家,北京居民在“森林书苑”体验元宇宙阅读,这些场景正在建构着城市精神。

在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与广州正以差异化路径诠释文化设施对城市文明的塑造力。

深圳以 “千馆之城” 战略构建起1190个公共阅读节点,通过盐田听海图书馆的滨海书韵、人才公园求贤阁的智慧集成,将阅读场景嵌入城市肌理;而广州则以“花城市民文化空间” 为载体,在天河湿地文化角打造集美术馆、图书馆、咖啡馆于一体的多元空间。

这种差异的背后是对城市定位的深层呼应:深圳以“文化立市”推动创新驱动,广州则通过“老城市新活力”实现传统焕新。

在长三角文化版图上,南京作为世界“文学之都”,以 21 家“江苏最美书店”和1207 个社区图书室构建起“15 分钟阅读圈”;苏州则以“夜读苏州”品牌激活城市夜经济,24小时书店与“云图书馆”服务覆盖16万用户,探索“书店 + 展览”“书店 + 非遗” 的创新模式,形成“文化 + 商业”的良性循环。

一线城市拥有更完善和丰富的文化娱乐供给。更惊喜的是,更多二线城市维持着稳定的文化空间体验值。

从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及影院数量的梳理中,我们发现:川渝地区、华中地区更懂生活,爱看电影、爱阅读。江浙地区则更文艺,更加享受阅读的乐趣。

57城中,成都、重庆包揽影院数量二、三位,与此同时,这两座川渝热门城市也在城市公共图书馆藏书量排行中大放异彩。华中地区的武汉、长沙也在这两项指标中获得优异成绩。

研究团队发现,文化空间供给丰富的城市,居民在教育、文化、娱乐上的支出也更高。各城市已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南京、温州、苏州、广州、常州、嘉兴、杭州、深圳、武汉的城镇居民在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方面的支出均超过5000元,南京则高达7438元,温州紧随其后,为6905元,文化娱乐消费需求基本与文化空间的城市供给分布类似(上海市暂未公布)。

川渝地区在文化娱乐公共空间建设上的成果有目共睹。

成都春熙路商圈每平方公里聚集17家影院,形成 “百米影院群”;重庆来福士广场将IMAX 影院嵌入城市天际线,创造年均80万的观影人次。这种高密度布局与城市更新同步,成都猛追湾片区在改造中将老厂房变为影城集群,重庆洪崖洞商圈通过 4D 影院与文旅融合,实现日均3万的观影人流。

不止于此,川渝夜间经济活跃度全国前三,成都太古里商圈影院的夜间上座率达65%,重庆 “深夜影院”推出通宵影市,覆盖22:00-6:00时段。这种运营模式契合当地居民夜生活习惯,使影院成为城市24小时活力节点。

文化设施的价值不仅在于物理存在,更在于其激活社会互动、培育公共精神的催化剂作用。作为重要的城市智力资本,城市文化空间的建设更需有“在地性”。阅读、观影,这些日常场景正在重构城市空间的意义维度,使建筑不再是冰冷的混凝土容器,而是承载文明记忆的精神家园。

足尖上的舒适

现代出行已不再是简单的位移过程。这个曾被定义为“交通基础设施”"的物理场域,正在经历从单一运输功能向复合城市生态的深刻变革。

出行空间体验指数的计算指标包含千人轨道线路长度、千人地铁长度和旅客吞吐量,是丈量治理现代化的精准标尺。

出行空间的评价体系使用轨道交通替代传统公交指标,凸显立体交通的时代特征。在本次榜单中,研究团队发现,57城出行空间的建设呈现为东部沿海水平高、中西部加快追赶步伐的动态图景。

东部沿海城市具备智慧交通与国际化示范的显著特征。上海、杭州、深圳等城市依托区位优势和技术积累,成为智慧交通与国际化出行的标杆。上海通过“四网融合”构建综合交通体系,松江南站规划七条铁路接入,打造上海西南枢纽;杭州则借助亚运会契机,实现地铁、公交、慢行系统的深度融合,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数位居全国前列。

中西部核心城市则专注轨道扩张和特色突围。成都、武汉、西安以轨道交通为引擎,推动城市空间重构。成都都市圈开通15线640公里的轨道交通,393座车站实现全域覆盖,轨道公交分担率达63%;武汉通过“AI交警”动态优化信号灯,主干道通行延误减少35%;西安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将轨道交通与旅游景点串联,形成“出行即体验”的特色模式。

与此同时,长三角与珠三角则在出行空间上更注重城市群协同发展。苏州、南京、广州等城市通过区域交通互联,强化城市群的竞争力。苏州与嘉兴共建“长三角公共服务联盟”,实现公交卡互通;广州通过地铁延伸带动郊区发展,缓解中心城区压力;深圳前海与香港西九文化区通过跨境交通联动,艺术品交易额年均增长17%,形成“双循环”节点。

2024年《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显示,北京、上海等超大特大城市25公里以上的超长通勤人群占比达15.8%,职住分离问题凸显。

为解决相似的出行空间体验不佳等问题,超大特大城市正在以智慧化破解通勤困局。深圳通过“带状组团式”空间布局,将前海、南山等产业集聚区与周边居住区有机衔接,配合智能潮汐车道和公交优先道,实现高峰时段主干道通行效率提升23%。

新一线城市则选择以系统化构建综合出行空间网络。据悉,南京、杭州等新一线城市正加速构建“快干支微”四级公交体系。南京都市圈通过8市2区轨道互联,实现跨城通勤时间压缩至45分钟内;杭州推出100条“大站快线”,公交运行速度显著提升。

值得关注的是,苏州虽不具备民用航空相关资源优势,但其仍进入出行空间榜单前十位。不局限于轨道交通,苏州市域快速路总里程突破110公里,智能潮汐车道、低碳收费站等创新实践,让交通治理取得成效。这种“硬件建设 + 智慧管理”的双轨并进,为高密度城市的治堵难题提供新思考。

另一亮点则是:适老化改造。呼和浩特打造敬老爱老公交线路四百余条,低地板公交车占比达90%;南宁通过优化公交站点布局,使老年乘客平均候车时间缩短至5分钟以内。这些举措呼应了交通运输部“适老服务水平提升”的要求,体现了出行空间的包容性发展。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城市出行空间的建设也正从以车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从单一交通功能向复合生活场景转变,从线下物理空间向虚实融合空间转变。

然而,区域发展仍存在不平衡:东部城市面临“空间拥挤”和服务消费升级的需求,中西部城市则需解决公共服务供给滞后和技术赋能不足的问题。

出行空间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未来仍需研究轨道交通密度的临界值,避免过度建设导致的资源浪费,也需保障和探索“15分钟生活圈”在低收入社区的落地,通过票价补贴和无障碍设施提升普惠性,真正使市民的体验值获得提升。

出行空间榜单既是城市治理能力的体检表,也是区域协同的路线图。从东部智慧交通的“领跑者”到中西部轨道网络的“追赶者”,从城市群交通互联的“协同者”到特色模式的 “创新者”,中国城市正以出行空间为支点,撬动城市文明的整体升级。这种升级的终极目标,在于构建一个既充满效率又富有温度的出行生态,让每个居民都能在流动的空间中感受到城市发展的脉搏。

• 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理想之城”课题组

策划:戴春晨

统筹:郭倩倩

研究团队:戴春晨、郭倩倩、李润泽子、石登江、李婧、郑颖琦、高佳仪、张颖颖、吴婉茜、孙一凡、宋梦凡、袁嘉婧、曾佳韵、胡康琪、阚泽宇、郑凝、陈卓然、朱丽霞

南方周末研究员 李婧 南方周末实习生 郑凝 阚泽宇

责编 戴春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