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100年前,朱自清在宁波的日子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4 14:32:00
朱自清老照片。
日前,“浙江宣传”公众号发表《背影从未远去》一文,以纪念朱自清先生散文名篇《背影》发表100周年。
《背影》发表在1925年11月22日的《文学周报》上。当年8月,朱自清离开宁波,赴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在此之前,他在宁波工作生活了一年半。
1916年,18岁的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7年升入哲学系本科。1920年,他提前一年毕业,9月即来到浙江工作。
第一站是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之后辗转台州的省立第六师范、温州的省立第十中学,1924年2月下旬离开温州,来到宁波的浙江省立第四中学(宁波中学前身)任教,同时在上虞春晖中学兼课,较长时间里处于两地奔波的状态,他也常以“火车教员”自诩。直到1925年8月,经好友俞平伯推荐前往清华大学。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
他总是把更多知识传授给宁波学生
北大毕业,离职后在清华执教,对于省立四中的学子来说,遇上这样一位老师是幸运的。何况还是一位能把名字刻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作家、大诗人。朱自清的同事中,更有夏丏尊、丰子恺、朱光潜这样的大家。
在宁波的一年半时间里,朱自清做了些什么?他给了宁波学子怎样的教诲?宁波又给他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据宁波文史专家朱惠民先生考证,1924年,朱自清和家人一起在温州过春节。2月24日(正月二十)后,他应省立四中校长、著名教育家经亨颐邀请,只身来到宁波。
由于经亨颐广阔的人脉,在此期间,夏丏尊、方光焘、刘延陵、许杰、丰子恺、汪子望等一批思想进步、学有专长的名家纷至沓来,给四中带来了新风,也使学校赢得了“小北大”的美称。
朱自清在四中教国文课,兼授科学理论课。教国文时,他自编教材,将鲁迅的《阿Q正传》《风波》等新文学佳作编入讲义,深受学生欢迎。
此时的朱自清,因为有了在杭州、台州、温州三年多的从教经历,已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惠及宁波学子。他备课充分,治教谨严,总是尽量把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也都乐意向朱先生请教学问,他则有问必答。
随着求教的学生越来越多,他课余索性开起“小灶”,在室内置一张桌子,学生环桌而坐,他滔滔不绝地讲,长达数小时毫无倦意。
为鼓励学生写作,朱自清和夏丏尊印行校刊《四中之半月》,吸纳学生投稿,并对来稿亲笔润色。
他还热心扶持宁波青年文学社团“雪花社”,乐于参加社务活动,对社团编印的刊物《宁波评论》和《大风》予以指导。该社团吸收了蒋本菁、谢传茂、潘凤涂、干书稼、宓汝卓、张孟闻、王任叔等一批才俊,荟萃当时宁波的青年精英。

朱自清名字出现在浙江省立第四中学教员名单中。
当时,经过教育改革的四中正在实施“学科制”,课程教授有些减少,课外活动及自习有所增加。朱自清建议学校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聘请校内外名师来开讲座,受邀来到四中讲学的,有恽代英、陈望道、杨贤江、沈仲九、施存统等人。朱自清和校长经亨颐等,也亲自登台演讲。
在宁波期间,朱自清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上,都比较顺利,因此他的心情是愉悦的,文学创作也一直没有停歇。来甬前夕,他已开始了系列散文《温州的踪迹》的写作,其中一篇《绿》后来进入中学语文教科书,另外还有一篇《白水漈》,写的虽是温州的景,却是1924年3月6日在宁波完成的。
省立四中校长经亨颐同时兼任上虞春晖中学的校长。那段时间,朱自清也在春晖中学兼课,他在宁波和上虞“打两份工”,一方面是应经亨颐的邀请,另一方面也为生计考虑。当时,他滞留在温州的家中,有老母、妻子和三个孩子,生活开支不小。
他在两地的教学任务排得满满当当:周一至周三在宁波任教,周四搭火车,周五至周日在上虞讲课。虽然辛苦,但他乐此不疲。

朱自清当年住过的教师宿舍。
他和俞平伯在宁波有一次美丽的“约会”
朱自清的朋友圈中,不乏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家巨擘。他与俞平伯之间的关系则尤其特殊。同气相求的两人,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
他们都出生在江苏,祖籍都在浙江,朱自清是绍兴籍,俞平伯是湖州籍。1915年,俞平伯比朱自清早一年进入北大预科,也早一年进入大学部。在北大,他们共同接受了五四新文化思想的洗礼。
俞平伯毕业后,经过英国游历,回国后担任了浙江省教育厅视学。而1920年至1925年,朱自清在浙江任教五年,他们之间有不少的交集。1922年1月,他俩与郑振铎、叶圣陶等人共同创办了五四以来最早的诗刊《诗》。
两人最著名的一次交集,无疑是1923年8月同游南京秦淮河,然后各写了一篇同题作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朱自清雕像。
1924年3月,朱自清到宁波不久,俞平伯就风尘仆仆地赶来看他。说来有趣,这趟约会几经辗转,殊为难得,他们在一起待了五天。多年后俞平伯写了一篇散文《朱佩弦兄遗念——甲子年游宁波日记》,记录了这次好事多磨的见面。
宁波市政协文史委编的《近现代报刊上的宁波》(2016年宁波出版社出版)一书,收录了这篇文章。
文中写道,1924年(甲子年)3月7日,俞平伯先从杭州到上海,处理完一些事务,8日上午专门理了发,订了去宁波的船票。下午4时坐新江天轮启程,9日清晨6时许抵达宁波。
本以为能与好友顺利见面,不想由于沟通上的问题阴差阳错,两人未能在约定的宁波沪杭甬车站碰面。而朱自清因为春晖中学有课不能耽搁,久等老友不来,便匆匆坐车赴上虞。等俞平伯赶到车站,没见着朱自清,也买了车票直奔上虞。
更有意思的是,“彼此错过”的两人,坐的竟是同一趟火车。
好不容易在春晖中学见面、拥抱,朱自清急着要去上课,俞平伯跑到教室旁听。一堂课听下来,俞平伯对春晖中学的学生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胜(浙江)第一师范及上海大学也”。
当天下午,夏丏尊来看望俞平伯,邀两人去他家吃晚饭。
10日下午,朱自清下了课,两位好友一同在郊野散步。白马湖畔的风光、田园、村舍,以及人文荟萃的春晖中学,令俞平伯赞叹不已,“大有盛世遗风”。
11日,终于要去宁波了。夏丏尊又来看望,“送我信纸一匣,丰子恺所绘”。下午3点多抵达宁波,出了车站,“雇人力车赴湖西第四中学师范部”,俞平伯文中说,“宁波道路全以石板铺之”。
到了校舍歇息后,两人在一家名为“李荣昌”的饭馆喝酒,“品宁酒及绍酒”。下酒菜中,“有野味多种,如竹鸡、鹌鹑、水鸭等品,均甚美……共喝了两斤酒,稍胜了一点。又吃了年糕,扶薄醉而归”。
12日上午,俞平伯应邀在省立四中做了题为《中国小说之概要》的讲座。讲座一结束,校领导经亨颐、郑萼村等都来看他,郑萼村做东,请他们在李荣昌吃了中饭,“食单与昨相仿,惟添食麂肉,我则以面代年糕耳”。
当天下午,俞平伯坐船离甬赴沪,朱自清送到船舱,“小坐始别去。凭舷送之,仍不免惘惘之色”。
说到宁波美食,朱自清同样难抵诱惑。他在日记里透露,喜欢吃杏仁豆腐、咸菜、绿笋、菜蕻、鲫鱼、芋艿煨鸡、荠菜炒年糕。直到后来写《伦敦杂记》,仍念念不忘宁波蛎黄,他评价在伦敦牛津街吃到的炸“搦气蚝”,“鲜嫩清香,蝤蛑瑶柱都不能及,只有宁波的蛎黄仿佛近之”。
(本文部分材料来自朱惠民先生《朱自清在宁波事迹考——兼及上虞白马湖》一文,由好友、朱惠民先生公子朱枫提供,谨致谢意。)
作者简介
楼世宇,毕业于中国美院美术史论系,爱好文史和艺术,现为《宁波晚报》编辑。
编辑:施雯
相关文章:
- 【新媒体走基层看检察】支持起诉,为70名农民工讨薪110余万元 04-24
- 100年前,朱自清在宁波的日子 04-24
- 婚礼前夕,“95后”小夫妻决定:不要“三金”和钻石,要石头 04-24
- 浙江省电商助力出口转内销全面启动 04-24
- 焦恩俊谈与第二任妻子林千钰离婚原因,“自然就发生了” 04-20
- 焦恩俊谈与第二任妻子林千钰离婚原因,“自然就发生了”,直言不想影响对方生活 04-20
- 澳门乒乓球世界杯:国乒6人晋级四强 04-18
- 让电池“返老还童”!下一代锂电池研发中国方案“新鲜出炉” 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