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实时讯息

跟着名人游四川丨与黄庭坚同游青神,寻访东坡遗韵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23:25:00    

来源:【天府融媒】

元符三年(1100年),宋哲宗驾崩,徽宗即位,北宋政坛风云变幻。东坡居士苏轼和山谷道人黄庭坚,迎来了人生的转机。然而,苏轼北归途中病逝常州,未能落叶归根;黄庭坚则自戎州启程,赴青神探亲访友,开启了一段诗酒风流的旅程。

在青神,黄庭坚被中岩的青山秀水所吸引,为士民的厚爱礼遇所感动,挥毫泼墨,留下了众多诗文与书法名篇。细品这些宝藏,时时处处隐现着东坡的印迹。或许,黄庭坚此行不仅为探亲,更是一场对故友的深情追忆。就让我们与黄庭坚同游青神,一起寻找东坡吧。

黄庭坚跋文

天下三大行书之一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与黄庭坚为之所作的跋文,堪称文学与书法的“双璧之合”。这对师徒挚友的绝世墨宝,如今被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而这件“苏黄联璧”的渊源,还要从蜀地青神说起。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黄州寒食诗帖》写就后流落民间。后为蜀州人张浩所得,时任河南永安县令的他与黄庭坚素有交谊,遂专程赴青神请黄庭坚题跋。展开卷轴,“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的诗句跃入眼帘——这不是二十八年前东坡的手笔吗?当年的寒食日,东坡感慨“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而此时的东坡,才从海南踏上北归之路不久,京城和故乡依然遥不可及。黄庭坚睹物思人,潸然泪下。

黄州寒食诗帖

细品东坡笔墨,其尚意运笔的气势、以情带墨的气韵、开阖自如的气度,令黄庭坚频频颔首。那欹正交错、疏密相应的章法,竟与中岩山道的景致暗合。于是提笔写道:“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写好跋文,黄庭坚郑重奉还书帖,并与张浩相约:一定要去眉山,代东坡拜谒父母之墓。

黄庭坚在青神时,最钟情于中岩,尤其是那些与苏轼有关的传说。时任青神县尉的表弟张祉曾向他讲过苏轼手书“唤鱼池”的往事,姑母张氏绘声绘色地描述过苏轼与王弗因唤鱼联姻的浪漫故事,中岩寺僧人追忆过苏轼在玉泉岩下烹茶写诗的雅事,岷江上的船夫还会吟唱苏轼所写的“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

中岩地处青神城南、岷江左岸,由上、中、下三岩组成,此地岩壑胜景不逊峨眉,被范成大在《吴船录》里赞为“西川林泉最佳处”。中岩临江而立,山势险中带缓,曲径通幽。茂林修竹间流泉飞瀑,古寺梵呗中摩崖石刻迤逦,佛教造像错落有致,可谓是一步一景,令黄庭坚流连忘返。

最吸引黄庭坚的,是拾级而上时突然闯入眼帘的唤鱼池。潭深鱼众,奇妙的是有缘人在池边击掌,鱼儿便会跃出水面响应。当年苏轼就是这里的“唤鱼达人”,黄庭坚自然要效仿一番。他反复击掌,但鱼儿的反应却不太积极。于是“投斋余饭”,将剩余斋饭投入潭中,数百鱼儿蜂拥而至,饱食方去。后来陆游到此,还创新出了“两枝筇杖唤鱼潭”的新花样,成为又一道人文风景。

唤鱼池

青神之行,黄庭坚记录最频繁最详细的是玉泉岩下烹茶赋诗。在中岩山的玉泉岩下,有一泉眼生于石壁,泉水甘冽,烹茶绝美。黄庭坚每次漫游中岩,总要跟文朋诗友和山寺僧侣在此汲泉烹茶,并效法兰亭曲水流觞的雅举,在泉畔建造流杯池。众人缘池列坐,池中水流九曲蜿蜒,茶杯轻置于水上,顺流浮行,漂流到哪位雅士面前,当事人就取茶吟诗,风雅有趣。黄庭坚在这里写下了《玉泉铭》:“玉泉坎坎,来自重险……龙湫百泉,莫与比甘……”盛赞此泉之甘甜,百泉莫及,正如他与东坡的茶缘,世间难寻。

玉泉岩

东坡一生好茶,曾言“从来佳茗似佳人”;黄庭坚亦然,写下《品令·茶词》《满庭芳·茶》来表达对茶的喜爱。昔日,黄庭坚有了好茶,就赶紧送给苏轼,而苏轼获得御赐的龙团凤饼后,也会等黄庭坚来了才打开分享。

如今,朝云已散,故人天涯。只有在这玉泉岩下,那一脉为东坡烹过清茗的泉水,还在源源不断地流淌,为黄庭坚烹煎新茶,让后人遥想那一盏茶香里的知己情深。

本期话题

关于青神的名人轶事你还知道哪些?评论区聊一聊~

供稿/新华文轩

撰文/海滨 摄影/范芸溪

编辑/ 梁庆 责编/谢梦 马艳琳 审核/姜明

本文来自【天府融媒】,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