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实时讯息

AI数字化追思,殡葬变革的探索与实践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13:53:00    

“你希望与逝去的亲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么?”

当下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各个领域,殡葬行业也不例外。曾经只存在于想象中的“逝者重现”,如今已借助AI数字人技术逐渐成为现实,一种全新的缅怀方式正悄然兴起。这一变革不仅为殡葬行业开拓出了新的商业模式,更为生者与逝者之间搭建起了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给予生者独特的情感慰藉。

上游新闻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不少数字化殡葬项目已在多个城市落地,也逐渐被更多人所接受。

专家认为,AI追思是数字技术在殡葬领域的一次创新应用,展现了科技在人文关怀方面的巨大潜力。然而,也需要注意伦理和隐私问题,确保逝者及其家属的权益得到尊重。

AI数字人“复活”亲人

AI“复活”亲人服务,简单来说,就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根据逝者生前的照片、影像、声音等资料,通过算法和模型进行智能化处理,生成一个高度逼真的数字形象,这个数字形象不仅能够重现逝者的音容笑貌,还能模拟其语言习惯和行为方式,甚至可以与家属进行简单的对话,仿佛逝者“复活”一般。

对众多痛失亲人的家属而言,与逝去至亲“重逢”的可能,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情感慰藉。哈尔滨的贾女士已步入知天命之年,“父亲离世前,满心期待能拥有一辆‘老头乐’。我出于安全考虑拒绝了他的请求,还和他拌了几句嘴。后来连父亲最后一面都没见上,这成了我心中一道无法抚平的伤痕。”提及往事,贾女士满是懊悔与痛苦。贾女士还补充道:“早年间,拍照设备不普及,留下的父亲影像资料少之又少,想怀念都找不到载体。”

贾女士的儿子告诉记者,每当聊起这件事,母亲都会默默落泪。就在不久前,他了解到市面上有商家提供AI“复活”服务,便决定为母亲送上这份特殊的“礼物”,期望借此抚平母亲内心的伤痛。

在支付100元并提供了姥爷生前的老照片后,贾女士的儿子便收到了高清复原后的一段视频。视频中,姥爷面带微笑,亲切地诉说着往事。虽然只有短短几十秒,但贾女士却反复观看了数十遍。“我知道这只是一个数字影像,但是对我来说好像真的是父亲在跟我对话,让我找到了一丝慰藉。”

贾女士的故事并非孤例。随着AI技术快速进步,类似的“复活”服务正逐步进入普通民众的生活,更有明星效应将该话题频频推上热搜。例如近期,歌手韩庚在综艺中复原了已故岳父母的影像,与妻子进行对话,引发观众情感共鸣。这些反馈表明,AI数字人服务在满足人们情感需求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它为那些失去亲人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情感寄托方式,让他们在悲痛中感受到一丝安慰。

电商平台商家可提供基础的AI照片修复服务。网页截图

记者注意到,不同的服务商在产品质量与价格上有所不同。在电商平台上,就可以获得较基础的“AI复活”服务。记者在电商平台搜索相关关键词,便能出现诸多提供此类服务的商家。这些商家的服务价格从几元至几十元不等,10元仅能实现一些极为基础的功能,比如简单地让照片动起来;若顾客有更多需求,如让双人照片动起来、实现拥抱等动作价格则为30元左右;让照片中人物以自己的声音开口说话,字数在100字以内,则需要100元左右。

从消费者的评价来看,这项服务给不少人带来了深刻的情感触动。有网民分享购买体验时说道:“看到姥姥姥爷的照片动起来的那一刻,我瞬间泪目,感觉那些无处寄托的思念终于有地方安放。” 还有人评价:“声音克隆后,听着就好像老人真的在跟我说话一样。”

不过,业内人士也指出,目前电商平台上的“AI复活”产品,大多属于生成式AI产品,生成的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商家制作的视频中人物的动作和表情显得较为僵硬,口型与声音也存在不匹配的情况,或影响了消费者的体验。

殡葬行业引入AI技术,创新缅怀形式​

记者注意到,AI技术“复活”亲人为殡葬行业开拓出了新的商业模式,越来越多的殡葬公司和墓园纷纷入局,推出各具特色的数字化服务内容,多地殡葬活动中也曾出现AI数字人。

3月29日,沈阳市第三届清明共祭活动在浑南殡仪馆举办。活动通过AI技术动态还原逝者影像资料,将静态照片转化为鲜活音容,以数字化方式实现“跨越时空的对话”。现场推出的NFC智能祈福丝带,市民可通过手机轻触进入“云端纪念馆”,在线完成献花、点烛、留言等仪式,既保留传统祭祀文化内核,又践行低碳环保理念。

同一天,在河南福寿园举行的郑州市清明节地生态葬活动中,大屏幕上首次出现AI数字人“新生”,以节地生态葬先行者的身份表达嘱托,引发广泛关注。他带着和煦的笑容,向在场众人问好,口中叮嘱着“生命从自然中来,也终将回归自然”“请珍惜当下和未来的每一刻”“请照顾好家人,照顾好自己。”

2023年年初,北京在太子峪陵园、福田公墓、外侨公墓、温泉墓园、通惠陵园5家市属公墓推出了数字科技殡葬试点,设立“数字墓园”。在数字安葬厅,设有若干个数字墓位,通过引进AR、VR技术,播放照片、音频、视频,让逝者的音容笑貌长存。

记者采访了解到,从目前殡葬行业推出的AI数字人服务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利用AI技术还原逝者的音容笑貌,生成逼真的数字形象;二是将数字形象应用于殡葬仪式中,如主持仪式、参与告别等;三是提供与数字形象互动的功能,让家属可以与“复活”的逝者进行简单的对话和交流;四是将AI数字人服务与其他数字化服务相结合,如云端纪念馆、线上祭扫等,为家属提供更加全面、便捷的殡葬服务体验。

作为辽宁省殡葬改革试点单位,辽宁观陵山福寿园AI数字人服务自今年春节上线以来,已为数十个家庭定制专属追思影像,其中有多个为尘封超过20年的珍贵记忆修复案例。

福寿园推出AI数字人服务。受访者供图

辽宁观陵山福寿园负责人陶奎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福寿园的AI复原技术自2024年正式推出,即使是五六十年代的黑白老照片,也能通过色彩复原、高清修复,转化为动态视频。家属仅需提供逝者正面、面部无遮挡且人数在三人以内的照片,就能呈现出如拥抱、亲吻、捋头发等温情互动画面。除了照片处理,还可以利用AI技术复刻逝者的声音和口音,陶奎特别强调,要尊重逝者原始状态,不能让数字人说与逝者语言习惯不符的内容。

根据实际情况反馈,30岁到60岁的人群对这类服务接受度较高,他们熟悉互联网和新兴技术,愿意尝试这种有别于传统的道别方式。

陶奎介绍,购买服务的群体中,大多是内心怀有遗憾的人。许多人骤然离世,没给家人留下只言片语,这给家属留下了深深的遗憾,而AI追思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这种遗憾。服务团队会与家属单独沟通,了解逝者的生平和遗愿,然后通过AI技术,让生成的AI数字人以自述的形式,讲述自己的一生及对家属的嘱咐。从现场家属的反馈来看,这种服务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情感慰藉,不少人为此感动落泪。

在数据应用和服务形式上,福寿园建立了完善的体系。一旦形成AI数据,就相当于为逝者建立了底层的素材库,可以转化为各种展现形式,家属能随时互动。以“天堂信箱”为例,家属可留言、发图片,系统可以逝者口吻回复。当家中老人离世时还未见到第三代成员,亲属则可以在这里发送消息,分享家庭新成员的照片,而借助AI技术,系统会模拟逝者的口吻进行回复。这种回复基于对逝者生平、语言习惯和情感的学习,每个家庭收到的回复都独一无二,让家属们真切地感受到与“逝者”的互动,仿佛亲人从未真正离去。

270°三面环幕构建的数字礼厅。受访者供图

情感与伦理的碰撞

对于殡葬行业推出的AI数字人服务,网民的反馈褒贬不一。一方面,许多家属对这一服务表示认可和欢迎,认为它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情感寄托方式,让他们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中找到了一丝安慰。

另一方面,也有部分人对这一服务存在疑虑和担忧。一些人认为,AI数字人虽然有一定慰藉作用,同时也涉及到一系列伦理和法律问题,如逝者的隐私权、肖像权、人格权等如何保护等。

陶奎介绍,由于AI数字人的逼真性,根据相关政策要求,福寿园对所有通过AI技术实现的影像,都会加强内容标识,避免公众混淆。此外,云上纪念小程序采取开放式注册,但为保证服务质量和筛选真实需求用户,相关的AI服务在对用户的身份进行确认后,工作人员才会对用户开放授权。

陶奎介绍,当下AI追思服务收获的评价呈现两极分化态势。从他收集到的反馈来看,那些亲身体验过这项服务的家属,几乎都感叹惊叹于AI技术的强大,认为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缓解失去亲人的痛苦,在虚拟世界中与逝者“重逢”,获得前所未有的情感体验。

他认为,目前殡葬行业的AI产品仍为初级版本,未来还将进行升级,将有一些新的功能不断地开发完善。

互联网研究专家、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员张孝荣认为,利用科技手段,使人们能够与已故的亲人交流,提供了新的纪念方式,增加了人们的情感寄托,并尊重了每个人的个人记忆。这不仅保留了传统的祭祀文化内核,同时也融入了低碳环保的理念,体现了殡葬服务的与时俱进。至于数字化服务是否真的能寄托哀思,可能还需要时间来验证。一些人可能更倾向于传统的送别、祭扫方式,认为在墓地亲自献花、点烛、留言更能表达对亲人的怀念。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指出,AI“复活”亲人是一种创新且富有情感的尝试,它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让逝者的影像得以动态还原,为生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纪念和缅怀方式。借助这项技术,家属能够再次“看到”和“听到”逝者,在情感上给予了他们慰藉。

在王鹏看来,这是数字技术于殡葬领域的一次创新应用,展现了科技在人文关怀方面的巨大潜力。对于生者的感受来说,数字“复活”亲人为生者提供了一种与逝者“相聚”的方式,让他们在情感上得到了慰藉和满足。虽然这些数字化服务无法完全替代传统的祭祀方式,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逝者的怀念和尊重之情,得到了许多人的心理认同。随着科技的持续进步以及大众观念的逐步转变,数字化殡葬服务正日益被更多人接纳和认可。值得注意的是,在推广与发展过程中,应当尊重不同人群的信仰和习俗差异,避免一刀切地推广。与此同时,技术应用中的伦理和隐私问题不容忽视,应确保逝者及其家属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上游新闻记者 张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