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实时讯息

突围向“新”,“外贸第一大省”如何在风浪中破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2 14:20:00    

5月9日,距离美国挑起所谓的“对等关税”正好一个月,“外贸第一大省”广东高规格召开了一场“特别”的座谈会。

“特别”之处在于会议主题和参会人员:15家企业中,有12家来自全国各大电商平台。会议主题则聚焦“电商平台助力内外贸一体化”。

这场会议也颇有“功夫在诗外”的意味:遭受冲击的虽是外贸企业,但“解题者”却从不仅限于外贸企业。通过电商平台的流量、数据和技术优势,精准对接国内的消费需求,能让广东的外贸优品也能顺利转场,同样是值得思考和借鉴的“破题之道”。

既问“短计”,也问“长策”:面临的是全新的市场和挑战,外贸大省广东如何着眼当下,以变应变?国际贸易环境疾风骤雨,广东又将如何在挑战中开好“顶风船”?

“内循环”里看韧性:

风浪中如何“转场”?

“从长远来看,外贸企业需要注重产能转化。”与会的平台企业负责人黄晓敏认为,外贸企业需要将目光转向国内,就要求外贸企业找准定位和相应产品。

适应新环境,作出新变化。对一路从风浪中走来的广东外贸企业而言,产能转化不仅意味着市场环境的转变,更意味着市场策略的深度转变。在众多转型行业中,就有一条来自广东本土成长起来的“鱼”,“游”出了新的天地。

如果不是“关税战”,可能连很多广东人都不知道,以制造业“当家”的广东同样是中国“罗非鱼养殖大省”。在被誉为“中国罗非鱼之都”的广东茂名,这里去年罗非鱼产量突破27万吨,占全国出口总量31.5%。2018年,当时出口市场相对单一、美国市场占大头的广东罗非鱼产业,就遭遇严重挫折。

而这一次,不少罗非鱼从业者们虽然对短期出口市场确实有点担心,但对长远发展前景都表现淡定。不少从业者告诉我们:其实在上一轮关税风波后,很多企业一边“硬扛”一边找出路,罗非鱼也主动“游”向了新市场。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市场同样不是一天之内培育的。在过去几年,企业深耕国内市场的消费偏好,开发适应国内消费者饮食习惯的产品。品牌打造、消费者需求大数据分析、市场运营,电商平台成了不少企业的“标配”。原本不怎么被国内市场接纳的罗非鱼,也成功在中国人的舌尖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一条鱼身上,浓缩了不少大湾区外贸企业这几年的“转场”之路:传统外贸市场固然重要,但粤港澳大湾区有1.5亿人实时在粤人口的“高人气”和1900万市场主体的大市场,同样是发展的“后劲”所在。

转换市场谋破题

逆增长折射怎样的“市场观”?

“这几年我们深入运营欧洲、日韩和东南亚地区市场,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内销方面,在‘两新’政策的支持下,我们积极参与消费品的以旧换新,一季度销售环比增长超过300%。”在座谈会上,一家科技型外贸企业言及自己在应对海外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当下所持的“市场观”。

早在“关税战”之前,广东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向新市场“转场”的探索已经开始:多场“外贸优品和国内采购商对接会”陆续举行,内外贸一体化相关的政策措施相继落地,本土企业“不待扬鞭自奋蹄”,也在主动调整战略、拓展新市场。

而在刚刚落幕的137届广交会,现场意向出口成交额依然不降反增:比去年同期增长3%。几乎同时,大湾区中欧班列发送量也宣布创下新高:发送量同比增长超20%——这样的逆势增长,正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不断加码中国、中国外贸企业看好新兴市场的双向奔赴的结果。

提早布局市场网络,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同时发力,是大湾区不少企业近年来应对风浪的破局之策,“双循环”的韧性同样来源于此。

上个月,“外贸优品中华行”广东广州站启动仪式在广交会上举行,外贸企业与采购商现场达成意向合作协议,意向成交总金额超6.8亿元。广交会外,快速设立外贸优品专区、快速上架外贸转内销产品,湾区各大商超打通外贸转内销“绿色通道”……引导企业打开更多元化的国际市场,降低对传统市场的依赖,在这个思路下,广东计划在2025年组织超过300场“粤贸全球”展会,重点拓展东盟、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以展促贸”的策略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增长点,通过展会的溢出效应,也带动大湾区相关产业的发展。

一系列遭遇“关税战”之后的快速反应,是对风险和挑战的“有备而来”,也是外贸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加快推动内外贸一体化的主动成长。

突围向“新” 长期发展如何危中育机?

不久前,一台来自广东的全景相机新品的发售,让纽约中央车站凌晨3点依然人潮涌动——即使美国挥舞“关税大棒”,即使排队几百米,也阻挡不了美国粉丝第一时间抢购中国新品的热情。发售开始还没几个小时,首批库存就已经“清空”了。

一边是美国群众对中国新品的“非买不可”,另一边则是全球各地采购商面对中国广阔市场的“非来不可”:美国发动关税战的背景下举行的第137届广交会,采购商数量、成交订单量依然增长,在新设立的服务机器人专区,样品“秒订”已成为常态。世界用订单和纷至沓来的脚步,对中国市场、中国创新投下“支持票”。

向“新”突围。除了新产品、新渠道,打开局面,更有对大湾区共同市场的新认识。就在5月10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率领一支由50多位成员组成的商贸代表团启程前往卡塔尔和科威特,这是他就任以来第二次出访中东地区。和以往不同的是,此次代表团不仅有30多名香港工商界和专业界领袖,还特别加入了20多位来自广东、浙江、福建等地的内地企业家,涵盖金融、贸易、基建、创新科技、能源等多个领域。这种“香港+内地”的“打包推荐”模式,也是大湾区“独一份”。

李家超在行前记者会上表示:这次访问有两大目的,一是发挥香港“一国两制”下内联外通的独特优势,体现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的角色;二是展现内地与香港企业优势互补,提供从先进制造到金融服务的全方位供应链服务。

坚持制造业当家的广东,拥有全球最完善产业链和供应链,而以“大湾区之名”向外拓展,通过这种“香港服务+广东制造”的联合出海模式,可以将大湾区的制造能力与全球市场需求进行精准的对接,特别是开拓被传统外贸忽视的新兴市场,最大程度地实现多向共赢。

去年4月广东发布《关于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通过促进内外贸标准认证衔接、建设高能级内外贸融合平台等14条措施,助力外贸企业转型。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机制,为大湾区企业开拓海外新兴市场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体现了广东主动布局全球市场的战略转变。

“西方不亮东方亮”,在近几年举办的广交会上,我们总能察觉到,外贸企业这种向“新”突围的变化: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参会数量逐年增长。而在今年一季度,我国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规模再创历史同期新高,占我国整体外贸比重提升至51.1%,对欧盟、英国、东盟、非洲等地区出口增速均高于整体水平。我国出口类别从传统低技术含量商品升级到电子、船舶、汽车、新能源、机械等高价值商品;出口市场也更分散化,出口单一市场的比重大幅降低。

从“内循环”的韧性,到“外循环”的创新,在内外贸一体化的进程中,我们看到企业奋发转型的毅力,更应看到挑战之下的“新”意正涌,灵活把握市场和生态的深刻变化,在打造新发展空间中谋求战略主动,激活消费“主引擎”,这正是“外贸第一大省”广东的新使命。

来源 | 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苏惠琳

来源:羊城晚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