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常识

集寺院、园林和皇家行宫于一体北京万寿寺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8 10:22:57    

万寿寺,位于北京西直门西北七华里处的苏州街南、紫竹桥北,即明清时的长河广源闸西侧。是一座集寺院、园林、皇家行宫于一体的大型古代建筑群,被称为“京西小故宫”。

万寿寺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京西著名的古刹之一。明朝万历皇帝的母亲、曾经垂帘听政的慈圣李太后为即将亲政的万历借佛事树立天子形象而修建的,赐名万寿,并由内阁首辅张居正撰写万寿寺碑文。万寿寺契合了“人生五福”之说,“人生五福”的第一福就是长寿,因此也成为皇家为祝寿庆典的特定场所。

到了清代,顺治帝赐万寿寺匾额一块“敕建护国万寿寺”,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下旨重建扩建万寿寺并增建行宫。清乾隆皇帝曾先后三次在此为母祝寿,并大兴土木,扩建此寺。慈禧太后在往来颐和园途中,常在万寿寺礼佛、休息,因此将寺庙升格成了行宫,有“小寿宁宫”之称。

明清时期的万寿寺大部分时间不对外开放的,只在每年四月初一到十五浴佛节期间才开放和举办庙会。据明清史料记载,素有“钟王”之称的永乐大钟曾悬挂于万寿寺内“日供六僧击之”。天启年间,传言京西白虎方不宜鸣钟,遂卧钟于地。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大钟移置京城西北觉生寺(今大钟寺)。

历经清代三次重修扩建,万寿寺便形成了三路七进的庞大格局。其中,中路为典型寺院,庄严雄伟;西路为帝后行宫,富丽堂皇;东路为方丈院,简朴恬淡。最难得的是,在中路建筑之后,还有一花园,曲栏回廊,御书碑亭,苍松翠柏,简直就是御花园的缩影。万寿寺集明清寺院、慈禧行宫、皇家园林于一体,故而民间把这里称为“小故宫”。

万寿寺内分东、中、西三路。中路为主体建筑,山门以内共七进院落,向北依次为山门殿、天王殿、慧日长辉殿(即大雄宝殿)、万寿阁、大禅堂、御碑亭、无量寿佛殿、万寿楼等,各殿两侧有配殿配房。

从入口走进山门殿,殿门上方悬挂“敕建护国万寿寺”匾额,署“顺治二年季夏立”款。两侧有券式假窗,中间为石雕穿堂券门。山门两侧的卡子墙和影壁的砖雕,影壁为撇山一封书式,壁身的四个岔角内饰宝相花;影壁座位青白石雕须弥座,与卡子墙基座相连;构图精细、线条柔美,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山门殿顶彩绘的“青天流云百蝠图”,是清光绪时期修缮万寿寺时所绘,近百只形态各异的红色蝙蝠飞翔于青天流云之间,红蝙蝠谐音“洪福”,整个图案寓意“洪福齐天”,蔚为壮观。殿内两侧原有泥塑金刚力士像,今已无存。

从山门殿北行进入寺内,山门的两侧有,文创品商店、咖啡店,还有万寿邮局,在邮局里买张明信片,盖满万寿寺的印章。

山门殿西北侧的万寿邮局对面,鼓楼的 南墙根下有两通石碑。

山门殿北两侧各有一座幡杆,通高11.7米,用于悬挂幡幢,幡杆竖立与须弥座上,须弥座为六棱形,雕莲瓣纹、云龙纹,为明代遗存。

山门殿北侧的院落里,左侧为鼓楼,右侧为钟楼,均为清代重修。钟楼与鼓楼合称钟鼓楼,晨钟暮鼓具有早晚报时的作用。

中间是天王殿,为清代重修。天门殿前东侧是古槐树,西侧是古楸树。槐树,豆科槐属,树龄约400年。槐谐音“怀”,有思怀故土、故人之意;同时,其可代表“三公宰辅”,亦是科第吉兆的象征。古楸树,紫葳科梓属,树龄约360年。楸树每年5月至6月开紫色花朵,树龄可达千年,寓意长寿富贵。槐树与柏树、楸树同栽,寓意“千秋百代”“春秋万代”。

殿内正面原供奉弥勒菩萨像一尊;东西两旁原供奉四大天王像。弥勒菩萨像后原供奉护法韦驮尊天使。乾隆十六年(1751年)御赐前首匾额“行住坐卧”,后首匾额为“功德无边”。均无存。

目前天王殿里展出的是万寿寺历史沿革展,通过时间以图文的形式梳理万寿寺数次兴修扩建的历程,还有万寿寺历史相关的藏品以及考古发掘过程中新发现的文物。其中,万寿寺修缮大雄宝殿时发现的“康熙五十七年恒亲王祭孝惠章皇后祝告文”是首次与观众见面,文内主要记载当天的拜忏活动,成为研究清朝前期万寿寺宗教活动的第一手资料。




从天王殿北行,便是慧日长辉殿。

慧日长辉殿殿内正面供奉“三世佛像”,为清初造像风格;中为释迦牟尼佛像,东为药师琉璃光佛像,西为阿弥陀佛像,三尊佛像木骨泥胎,并使用泥金工艺制作。

大殿背面为清代彩绘泥塑自在观音菩萨像,结半跏趺坐于山岩之上,周围饰有南海碧波。

康熙二十五年(1686),东西两侧配殿中的泥塑十八罗汉像被移入正殿,分别于大殿两侧,这十八尊罗汉像姿态各异,身着袈裟使用拨金工艺制作。殿内金柱悬挂的楹联为乾隆十六年(1751)御题“戒慧光中烟云皆般若,清凉界外花石尽真如”。是万寿寺中唯一保存了清代供奉原状的一处场所。

慧日长辉殿的东侧是祝延万寿殿,明万历五年(1577)始建,为慧日长辉殿的东配殿。原与西配殿统称罗汉殿。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配殿内的十八罗汉移进正殿。清乾隆十六年(1751),御赐东配殿匾额“祝延万寿”。现悬匾额为2015年复制。现殿内为“汉传佛教造像艺术展”。

慧日长辉殿的西侧是安心竟殿,明万历五年(1577)始建,为慧日长辉殿的西配殿。原与东配殿统称罗汉殿。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配殿内的十八罗汉移进正殿。清乾隆十六年(1751),御赐西配殿匾额“安心竟”,“安心竟”一词出自慧可与达摩祖师间的一段对话,可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祖曰:“我与汝安心竟。”现悬匾额为2015年复制。现殿内为“藏传佛教造像艺术展”。

出了慧日长辉殿,便是万寿寺第三进院子,万寿阁则是第三进院子的主体建筑,也是万寿寺里的最高建筑。

石供台为仿须弥座造型,满饰各种花纹:顶面一周满饰缠枝莲纹,中为簇六填花毬路纹;正面主纹饰为高浮雕胡人献宝,上下各有多层辅助纹饰,由上至下分别为云鹤纹、莲瓣纹、缠枝莲纹;两侧面主纹饰为高浮雕狮子纹:背面主纹饰为高浮雕麒麟纹。其中狮子、麒麟、胡人的形象为明代早期风格、雕刻精美。

缠枝莲石刻 2020年万寿寺中路万寿阁前发掘出土,原为明代宁安阁(今万寿阁)月台前中道阶石,石刻为长方形,采用高浮雕手法,主体团案为缠枝莲纹,每朵莲花上饰一种杂宝,石刻下部饰海水江崖纹。此时刻与慧日常辉殿月台前中道阶石基本相同,但因长埋地下,纹饰更加清晰。

明万历五年(1577)始建,陈藏经阁、宁安阁,原为贮藏经书之所。清乾隆时期改称万寿阁,赐匾“欢喜坚固”,并在万寿阁内设围屏、寿联以被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1937年4月27日,万寿阁因用电导致火灾,付之一炬。现建筑为2003年在原址复建。

大殿内为吉寿文物专题展,精选了北京艺术博物馆与“寿”主题相关的珍贵藏品,其中 “斗彩灵仙祝寿图盘”、慈禧太后御笔“颐寿”字轴为馆藏之宝。

万寿阁东配殿是广大圆满殿。明代称韦陀殿。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御赐东配殿匾额“广大圆满”。 现为“东方雅韵”当代缂丝文化艺术展的陈列厅。万寿阁的西侧是普渡群生殿。

从万寿阁出来,沿着中路往前是大禅堂,明万历五年(1577)始建,清代重修,原为寺内主持讲经说法及僧人坐禅之处。 现为“万几余暇”清代皇室书画艺术展。通过馆藏清代皇室及其后裔的书画作品,清晰地反映清皇室书画艺术及其传承面貌。其中,乾隆御笔《岁朝图》首次公开亮相,这是乾隆为生母崇庆皇太后亲手绘制的“贺年卡”,还有康熙御笔行书五言唐诗卷等珍贵藏品。

大禅堂的西侧是小禅堂,这里展示的是清代皇室后裔书画艺术展。

大禅堂的东侧是影堂,这里展示的是道光至宣统时期皇室书画艺术。

“蝠式山”及三大士殿是万寿寺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造型俯瞰似一只展翅的蝙蝠,又称“蝠式山”。明万历五年万寿寺初建成时,在大禅堂后堆砌了假山,上修亭榭。假山北为一片圃园。清代,万寿寺中路扩建为七进院落。假山北囊括进寺院的第五进院落。


现存假山整体架构分三组,象征普陀、五台、峨眉三大佛教名山。山上分别有三大士殿,中为观音殿,东为文殊殿,西为普贤殿。山上有侧柏等古树十余株以及紫藤等花卉。山间以沟壑相隔,上以小桥相通。观音殿下有地藏洞。

古树留石 堆砌假山的原为太湖石,乾隆三十五年(1770)皇帝下令将部分太湖石拆卸,清青山石填补。此时因被树根环抱而留下,是假山上仅存的太湖石。

明代水池遗迹 明万历五年(1577)万寿寺初建成时,假山周围原有水池;山前三池,山后一池,并配有亭榭。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修缮万寿寺时,将全部水池填满。


绕过“后花园”,便是乾隆御碑亭和无量寿佛殿。

御碑亭的东西两侧是两棵银杏树

御碑亭是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所建。黄琉璃瓦重檐八角攒尖顶,为万寿寺首次出现黄色琉璃瓦的建筑。

亭内立有乾隆御制满、汉、蒙、藏文合璧碑一通,高3.96米。碑文内容为“重修万寿寺碑记”,记述啦乾隆皇帝为母亲庆祝七旬万寿盛典而扩建万寿寺的过程。亭内汉白玉地墁饰寿山福海图,藻井饰有五福捧寿图及仙鹤图。

无量寿佛殿为清二十五年(1686)建。殿内原供奉铜漆金无量寿佛立像一尊,今无存。现置渗金多宝铜佛塔,为明代天启年间所铸。塔身有佛、菩萨、罗汉、诸天等四百余尊雕像,造型生动,铸造工艺精湛。

无量寿佛殿的东配殿是锦绣坊,西配殿是斫本堂。无量寿佛殿北侧则是中西合璧的“西洋门”,为清乾隆十六年(1751)间,中式圆光们顶端为金刚宝座塔式造型,墙头、墙面装饰了中西合璧的砖雕。砖雕图案由八宝、莲花、梅花及莨苕纹相结合,是万寿寺建筑群具有了异国情调。

这种用巴洛克风格规制的门只在圆明园出现过。据说是乾隆皇帝亲自指示,从圆明园中移植设计元素过来的成果。

在万寿寺的东北部,是腾退修缮后首次对外开放地方丈院。方丈院是万寿寺东路的最后一进院,康熙二十五年(1686)建,由方丈室及东西厢房、倒座房组成,各房由转角游廊相连。正殿方丈室也称念佛殿,坐北朝南,室内院供奉释迦牟尼佛像一尊,今无存。乾隆十六年(1751)御赐匾额“栖情物外”,室内楹联“爽气挹冲襟,翠连空色;明漪淡尘虑,影借光天。”匾额与楹联均无存。


在万寿寺的东北部,是腾退修缮后首次对外开放的方丈院。方丈院是万寿寺东路的最后一进院,康熙二十五年(1686)建,由方丈室及东西厢房、倒座房组成,各房由转角游廊相连。正殿方丈室也称念佛殿,坐北朝南,室内院供奉释迦牟尼佛像一尊,今无存。乾隆十六年(1751)御赐匾额“栖情物外”,室内楹联“爽气挹冲襟,翠连空色;明漪淡尘虑,影借光天。”匾额与楹联均无存。院内展出“云落佳木:中国传统家具展”,馆藏的明清至民国的40余件家具也是首秀,黄花梨雕花卉圈椅、紫檀雕云龙纹多宝格等珍品,展现中国传统家具不同时代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