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常识

米易旅游攻略(我要去米易丨清风之行 阳光之旅)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5 17:31:12    

如果有那么一个地方,来过了就再也不想走,那就是米易。米易有享不尽的阳光、看不尽的风光、说不尽的故事、品不尽的美味。阳光米易微信开设《我要去米易》专栏,陆续推出近期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朋友,结合在米易的所见、所闻、所遇、所感,生动讲述米易精彩十二月独特的气候条件、宜人的田园风光、多彩的民族风情、深厚的文化底蕴、蓬勃的发展态势的文章。热诚欢迎各界朋友走进米易、常来米易,与我们一同见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加快建设产业强、生态优、人文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米易的生动实践,共同享受“阳光米易”幸福美好生活。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西安晚报文化副刊部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高亚平眼中的米易。

去米易之前,我从不知道四川还有这么一个美丽的地方,有清风,有阳光,有秀美的山川河流,有枇杷、草莓、释迦等许多好吃的水果,还有好客的米易人。



我是己亥年腊月去米易的,去时西安尚是天寒地冻,薄雾锁城。而米易天气晴好,天空蔚蓝得像一块水晶,偶有白云从天际飘过,阳光便从这水晶白云间泼洒下来,溅得满山满谷。我简直都有些沉醉了。路边许多高大的树木上,一簇簇红色的紫色的花无声地开着,秾丽而热烈,似把树木点燃了一般。我瞬间感觉,我是进入了一座大花园中。入住绿树环绕的阳光大酒店,心也如室外明丽的阳光一样,一下子融入到这座美丽的小城中。

安宁河

在米易,当地人和外来旅人最爱去的地方,我想莫过于安宁河了。安宁河犹如一条巨龙,左冲右突,从崇山峻岭中杀将出来,一路来到米易,方变得平静起来。米易县城左边是龙爪山,右边是龙肘山,两山夹峙,中间是被流水冲积出一片开阔肥沃的峡谷。安宁河就在峡谷中静静地流淌,犹如一个变乖的孩子。而她的名字在这里,也发生了变化,它在上游叫苗冲河和北茎河,流经米易,就叫了安宁河。这固然是一种写实,但何尝又不是当地人的一种美好愿望呢。

漫步安宁河畔,午后的阳光暖暖地照着。尽管是隆冬,但天气一点也感觉不出寒冷,倒有一点小阳春的感觉。我们脱掉棉袄,穿件夹克,在河堤上溜达,竟然有点热呢,人人的鼻头上,都已浸出了密密的汗珠。河岸边,树林成荫。林间,有许多甬道,还有很多小广场,有人在甬道上跑步,有人在广场林荫下打牌,还有小孩在大人的陪同下,在河堤下的沙滩上戏耍……清风吹着,不时传来一阵阵稚气的笑声,还有婉转的鸟鸣声。在堤坝的斜坡上,我见到了一大片一大片橘红色的花,这些花一串一串的,招摇在状若爬山虎一样的藤蔓间,热烈而奔放。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奇妙的花,河堤上散步的一位老者告诉我,这种花叫做鞭炮花。哦,鞭炮花!多么形象、多么诗意的一个名字啊。我一下子就记住了。

不觉间,我们已走了一个多小时,来到了一座巨大的拱桥边,这便是米易知名的网红景观桥——龙桥。龙桥横跨近百米宽的河道上,巍然而立,有两三层楼房高。汤汤河水,就在它的下面不息地流着,温婉安静。桥边的堤岸上,有一通碑,读之,方知安宁河也是一条有历史的河。安宁河汉代称为孙水,晋代称白沙江,唐代称长江水,其北源称长河。因元代有泸沽治所,故又名泸沽水,明代称宁远河,清代始名安宁河。它是米易的母亲河。米易既是阳光之城,还是颛顼的故里。难怪这里郁郁乎,充盈着一种人文之气呢。

傈僳寨

到米易,如果不去新山傈僳族村寨,那将会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因此,刚到米易的第二天下午,我就随众人去了坐落在龙肘山半山腰上的傈僳族村寨。车子在崇山峻岭间穿行,除了山坡间偶有裸露外,触目还是一片的葱茏,树木、草地、庄稼,如慢镜头,从眼前一一掠过。成片的甘蔗林就长在田畴中,甘蔗刚刚成熟,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清甜的气息。有农人在田中劳作,有放羊的,还有锄地的,车子一个拐弯就看不见他们了,一转弯,他们又出现在面前,让我觉出山行的奇妙。

约莫下午三点半的光景吧,我们来到了傈僳族村寨。村寨建在一块状如龙头的高台上,三面临谷,一面临山,显得高峻而空阔。寨子周围全是高大的树木和蓊郁的竹子,整个寨子,仿佛笼在一个绿色的梦里。



通往村寨,只有临山的一条道路。但这条道路却被好客的傈僳族人把守着。要进寨子,必须喝三道迎客酒。把守道路的都是傈僳族姑娘,她们个个面容姣好,身着艳丽的本族服饰,裙裾飘飘,银饰叮当,笑声清亮,歌声不断。那盛酒的器具也独特,是用粗如小碗,长有两米的青翠竹筒做的,酒就装在竹筒里,上插两个吸管,由两个姑娘平端着,横在路中央。来客要进寨子,先得用吸管喝一口酒,才算过第一道关。而当客人喝酒时,站在道路两旁的傈僳族姑娘、青年男子,则会唱起欢快的祝酒歌。这样的关口,一共要经过三道,客人才会最终被允许走进村寨。我还算是一个善饮之人,但也被眼前的阵势震撼了。事实上,酒在傈僳族人的日常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除了迎客送客要喝酒,婚丧嫁娶,庆祝丰收,酬神,盖房,过节,狩猎,征战……都要喝酒。酒已融入他们的血液里,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劳作中,须臾不可分离。

我连喝三道酒,嬉笑着进入寨子。寨子道路临谷的一面,有傈僳族人摆着摊点,售卖土特产,有土鸡、土鸡蛋、灵芝、山菜、蔗糖、茶叶、水果……卖东西的都是一些妇女和老人。他们也不吆喝,见人来了,只是用目光静静地看着客人,一副淳朴模样。我问了一下红蔗糖的价格,足有小碗大小的五坨糖,才要10元钱。也许真如沈从文先生在《湘行散记》中所言的那样,是“货到地头死”吧。显然,这里还是一方净土,还没有被世俗的商业气息所熏染。


进得寨子,在广场上看傈僳族姑娘跳竹竿舞。两根翠竹开开合合,脆响声声。姑娘们个个如小鹿,在两根竹竿间蹦蹦跳跳,裙裾翻飞,笑声阵阵。参观民俗博物馆,倾听讲解员讲解傈僳族的历史。

在傈僳族寨子中流连了两个多小时,我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前往距村寨不远的龙头山,观看傈僳族人沿山依坡修筑的高山梯田。梯田一块一块的,如漩涡一般,一圈一圈,一层一层,沿山腰缠绕而上。田中灌满了水,夕阳下,水面如镜,映山映树映日,美丽极了。傍晚的山风吹过,水面泛起层层涟漪。这些梯田,到了春日,就会被勤劳的傈僳族人插上秧苗,春夏时节,一片碧绿,蛙声阵阵,蜻蜓满天空,将会是另一幅迷人的景象。我顺着山间小道,下到梯田边,尽管不是摄影家,摄影水平有限,但还是用手机,拍摄了好多照片。照过相后,我又沿田塍走了一阵子,一时心怀大畅,脑中蓦然间就蹦出了古人的两句话:“清风淳履,思心通远。”想一想,此情此景,还真有这样一种况味呢。


晚间就在距傈僳寨不远的太阳谷吃饭。月亮升起来,如轮的月亮挂在黛色的天空上,明亮极了。篝火燃起来了。山歌响起来了。欢快的舞蹈跳起来了。酒杯举起来了。山谷沸腾了。我也随着欢乐的人群疯狂起来,围着篝火,欢呼,跳跃……

山月如镜。夜色如黛。此刻,我的心也犹如山间的明月,一片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