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常识

大江东去下一句是什么诗(苏轼的忧伤:大江东去,淘不尽,千古酒肉朋友)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14 08:32:43    

今天我们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

苏轼作为一只鸿雁,他长征的脚步从来不会停下。

苏轼在密州为官,三年以后,他被朝廷派往徐州、湖州任职。人生一世,东西南北走马观花,如同置身在舞台当中,背景拆了换,换了拆。在这个短促的时光,匆忙的脚步,事与愿违的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不确定性。于是让人对现实的存在产生某种怀疑。

苏轼说: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对苏轼来讲,在一场大梦的事实当中,一个一个未了的缘分,或许最具真实感。这可能是苏轼在一路辗转奔波当中体悟到的人生真理:奔波的人都渴望安居。

苏轼在去往湖州的路上,来到他朋友的庄园,那里一派田园风光。

苏轼提笔写道:“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

可以做官,也可以不做官,倘然适意,岂必有为,这正是苏轼所渴望的生活。

苏轼还想在泗水之滨,买地归老,时时能来张氏的庄园中结交朋友,苏轼相信这一天为时不远。这一年苏轼四十四岁,不惑之年的他已经有了归隐之心。我想只有一种原因:这只鸿雁已经厌倦了漂泊。

但是朝中的变法派哪能让苏轼消停啊!

2

当苏轼在杭州治水,密州捕蝗、徐州抗洪时,朝中新晋的一帮变法派,却在苏轼的诗文当中寻找他变法的诗句,设法给他编织罪名。我们知道变法的目的是要富国强兵。此时退居江宁的王安石也不曾料到,继承他事业的这批官员对改变现状无所建树,但对与人斗其乐无穷,兴趣十足。

在中国的历史当中,往往会看到这样一帮政客,他们平庸无能,治国无方,对待异族,他们俯首称臣。比如五代的石敬瑭,对小自己十岁的耶律德光自称为儿皇帝;宋真宗,割地赔款与辽国约为兄弟之国,每年进贡大量的金箔。这些人对外和善不失恭敬,但是对内残忍毫不留情。

上任湖州不到四个月,苏轼就被御史李定关押在了御史台的监狱,严刑拷打,并让苏轼招供同党,逼迫苏轼写下了两万字的供状。苏轼在忍受折磨的同时,甚至想到了死后,由他的弟弟安排后事。

他在诗中写道: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但是此时的子由为挽救哥哥已经被贬到他乡,苏轼的遭遇,连退居江宁的王安石都看不下去了。王安石上书神宗皇帝说了这样一句话: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

苏轼在监狱里面关押了整整一百三十天以后,被流放到了黄州,也就是今天湖北的黄冈,可以说那是长江边上一座荒凉的城。

苏轼来到这里是担任一个团练副使的职务,不得参与公事,甚至没有固定的居所。按理说,一个闭塞的黄州城,会因为名士苏轼的到来而沸腾。但事实上,苏轼的到来就像是一颗抛入江中的石子,波澜不惊。

3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那些明哲保身的朋友销声匿迹了,谁都不愿意和一个政治不正确的朋友有任何的瓜葛,黄州城是一种近乎真空的窒息。既然不能与人为伴,那就“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苏轼穿着草鞋,驾一叶扁舟,放浪山水之间,与渔樵杂处。

从此黄州城里多了一个寂寞的闲人,也多了一个月夜的徘徊者。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总会看到一个幽人独往来,仿佛是夜空当中缥缈的孤火。如果我们看到这里,就认为苏轼在黄州彻底消沉了,那么我们就会低估苏轼的智慧。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对苏轼来讲,诗意和消沉只是他生命当中一个小小的缓冲。

论语当中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越是艰难的环境,越考验人性的坚守。既考验了朋友,也考验了自己。那些明哲保身的朋友手了,但是真性情的朋友来了,妻儿食不温饱,那就躬耕东坡,自产自足;家人居无定所,那就伐木造梁,自建学堂;桌上盘无珍馐,那就亲手烹调自制美食;古有五柳先生,今有东坡先生。

可以说,苏轼在黄州的日子,终于在一塌糊涂的泥塘里面看到了光明。这就是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

智者有一个特点,他喜欢水。水的表面是柔弱的,但是我们知道它有个特点,随物赋形,随缘自适。当水收殓时,可以静默深渊,奔腾时一泻千里,这就是水的智慧。

孔子有一次面对大河心潮起伏,他说了一句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那个奔流不息的江河,他带走了时间,带走了荣辱,把一切历史纳入洪流。

4

苏轼在黄州居住在驿站,这个驿站不出十步,就能看到浩瀚的长江水。苏轼对流过身边的长江有十足的兴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江山之美尽收眼底。就在黄州西边的长江边上,有一座叫做赤壁的石崖,民间有一种说法:三国时候的赤壁之战就发生在那里。

每当苏轼看到赤壁这个地方的时候,那段汉末的风云历史就如惊涛拍岸般的涌上心头。想当年,曹操引军北上横槊赋诗,不可一世,与周瑜和刘备的大军对峙赤壁。周瑜拿着羽毛扇,头戴青丝巾,有美人小乔陪伴,那真是风流倜傥。只见他一声令下,火攻曹军,江面上顿时烈火淹海,曹军的楼船灰飞烟灭,败走华容道。

周瑜的音容宛在,火攻赤壁的硝烟似乎还没有退去。但是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以随着长江水永远的消失。

汹涌澎湃的长江水卷起千朵浪花,拍在两岸陡峭的崖壁上,一声巨响,让苏轼缓过神来:江山如画,人在画中,今日在长江之畔,神游往昔,世间的人一定会笑我是个多情的人,天若有情天亦老,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回忆历史的我也将成为历史,一切的历史都将成为滚滚长江水当中的历史。只是,世人头上的白发又增添了几根,就让我们举起酒杯,祭奠这一轮恒照千古的月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