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常识

内心富足经典句子(一个人最好的活法,是富内心)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14 09:05:35    


01,富养内心,才是决定幸福的关键

杨绛先生曾说,“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确实如此,人这一生真正的富养,不是丰厚物质带来的享受,也不是名利地位带来的虚假的尊崇,而是内心的满足。

苏轼一生沉沉浮浮,苦难与辉煌并存。下放到黄州时,由于俸禄微薄,一家人过得相当穷困。当时的太守徐君猷起了偏袒之心,私下批了他几块庄稼地,让其耕种,以便增加点收益。

书生像农夫一样耕种,在当时这是很掉价的事。苏轼不以为意,欣然接受,并将地取名为“东坡”。脱下代表身份的长衫,学了陶渊明的样子,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一日耕种回来,走到半路忽逢大雨,农人们纷纷避雨,苏轼却不,来了个雨中漫步,还挥笔写下千古名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人穷不可怕,精神贫瘠才可怕。精神富足的人,在哪里都能活出精彩来。

物质基础是决定幸福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幸福的因素。

决定幸福的是人的心态,当你的内心感觉到富足了,哪怕你很穷,也会觉得很幸福。

02,读书,是最好的富养“内心”。

星辰和大海都需要门票,诗和远方的路费都很贵。

成年人的世界里,并没有多少精力和物质供我们去挥霍,那就多读书,在书中领悟每一份美好,探索乐趣。

如此,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有诗意。

曾国藩也曾经说过:“人之气质,本难改变,唯读书可以变其气质”。

家财万贯,不如书香静气。浸透书香的人,心有自信和美好,谈吐自然优雅,行为当然落落大方。

春秋时期,闵子骞拜孔子为师。

刚学习的时候,子骞面黄肌瘦,毫无精气神,蓬头垢面,就像是乞丐一般。

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子骞的脸色红润,精神矍铄,浑身上下散发着光华,流露着庄严感和幸福感,

孔子好奇了,便问缘由。

子骞答道:“初来时,内心贫瘠,当然毫无生机,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知识丰富了内心,遇事豁达开朗,作文也得心应手,脸色自然红润起来。”

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滋养心灵。

读书,是最好的内心富养。

诚如“人心至灵至动,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惟读书可以养之。”

03,善行,是富养内心的最高境界

很多人喜欢烧香拜佛,想求得内心的安慰,或者福报。

其实哪里需要整天烧香拜佛呢?多行善举,必有福报。

正如《易经》里说:“积善人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人生,是一场修行。修行的根本,就是多行善举;善举的目的,是修持内心。

听来的一个故事。

朋友顾东,一次应邀赴宴,身边卖唱的小哥围着他们这桌人不走,眼里露出渴求的神色。

顾东便说,喝酒没有曲子相伴怎能尽兴呢,不如趁此机会请小哥唱几首歌,助助兴。

同席的人都笑他浪费钱财。

顾东却说:“这可是精神上的享受,怎么能说是浪费呢?”

有天深夜,顾东酒后醉倒在马路上,眼见过往的车辆来来往往,十分危险,却没有人帮扶一把。

后来有个小哥冒着被车撞的危险,背出了顾东,并送往医院救治。醒后顾东十分感激,询问后得知,救他的人便是那个卖唱的小哥。

以善修心,以善洗心;以善造心,以善治心。

哪怕一个人一贫如洗,多行善举,他的内心也是快乐和幸福的,他也能得到福报,

心存善念,必有善行;善念善行,天必佑之。这就是富养内心的最高境界。

后记:

《小窗幽记》有言:“贫贱之人,一无所有,及临命终时,脱一厌字。”

穷与富,体现的是一种心态。

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如果能够富养内心,反而能够得到解脱。

富养自己,并不需要用物质来滋养自身,而是要懂得如何去善待自己的心灵。

内心丰盈的人,在低谷处修炼,照样可以活出“清风明月”。

富养内心吧,你一定会很幸福的……